《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讲解: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听闻唐肃宗即位,前去投奔,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至德二年(757 年)春,杜甫在长安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百感交集,遂写下了这首《春望》。

主题思想: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诗句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悲凉的气氛。这两句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解释的精神相通,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此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息,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然没有停歇。诗人与家人音信隔绝,对家人的安危十分牵挂,所以说“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也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诗人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愁闷心烦,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诗词大全

145. 《春望》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