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三月:形容阳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船帆的影子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寓居安陆期间(公元727 - 736年)所作。李白和孟浩然是好友,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在诗坛上享有盛名。当时孟浩然要去广陵(扬州),李白亲自到黄鹤楼为他送行,满怀离情别绪,写下了这首千古送别诗。

2. 艺术特色

以景衬情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时间是烟花三月,目的地是扬州。“烟花三月”描绘出一幅繁花似锦、烟雾缭绕的阳春美景,在如此美好的季节里送别友人,更增添了离别的惆怅。扬州又是当时著名的繁华都会,“下扬州”也暗示了友人此行可能会有许多美好的经历,但自己却不能同行,这也衬托出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典型的以景衬情。诗人一直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剩下长江水向天际流淌。这广阔的江景和友人远去的孤帆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怅惘通过眼前的景物表现出来。诗人眼中只有友人的孤帆,直到帆影消失,眼前只有江水长流,这种长时间的凝视体现出他的留恋不舍,而江水的流淌也象征着离别的愁绪如同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意境开阔深远:整首诗意境开阔,诗人通过描绘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长江等宏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从繁华的黄鹤楼和绚烂的三月春光,到孤帆远影在碧空消失,最后到长江天际流,画面由近及远,层层展开,仿佛一幅动态的画卷。这种开阔的意境不仅体现了空间上的广袤,也反映出诗人情感的深沉和广阔,使诗歌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

语言自然流畅:语言简洁自然、流畅优美。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却能生动地描绘出送别的场景和诗人的情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简单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了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不舍。通过描写送别的场景,包括黄鹤楼的告别、烟花三月的背景以及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在送别时刻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扬州的向往和对友人旅途的美好祝愿,在离别的愁绪中蕴含着对友人未来生活的期许。

诗词大全

7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