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 无题:李商隐的一部分诗自署“无题”,又有摘取诗中两字为题的,如《锦瑟》。关于这类诗的内容和作意,后人有许多猜测,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这是向令狐绹陈情之作;二是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写诗人与所爱女子别离的伤感和别后的思念。
2.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春风。残,凋零。意思是在暮春时节,春风也显得无力,百花纷纷凋零。
3. 丝:与“思”谐音,含相思之意。
4. 蜡炬:蜡烛。
5. 泪:指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被拟人化,暗喻相思之泪。
6. 晓镜:早晨照镜子。
7. 云鬓改:形容女子的鬓发变得花白。云鬓,浓密的鬓发。改,改变,这里指变得花白。
8. 夜吟:夜晚吟诗。
9.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
10.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后泛指信使。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早晨照镜子,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长夜独自吟诗,应该会觉得月光清冷。对方的住处离这里没有多远,希望青鸟能殷勤地为我去探望她。
讲解: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可能是李商隐在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分别后,抒发思念和哀怨之情;另一种说法是,李商隐卷入了当时的“牛李党争”,政治上不如意,诗中可能也包含了一些在仕途上的复杂情感和对知音的渴望。
诗句赏析: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两个“难”字叠加,第一个“难”强调相见的不易,第二个“难”突出离别之苦。在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景象更增添了离别的伤感。“东风无力”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无力感,如同暮春的花朵一样,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无可奈何。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千古名句,运用比喻和双关的手法。“春蚕”“蜡炬”象征着诗人自己,“丝”谐音“思”,表达出诗人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泪”既指蜡烛燃烧时的蜡油,也暗喻诗人相思的泪水。这两句诗通过春蚕吐丝、蜡烛流泪的形象,把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至死无悔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诗人转换视角,从对方的角度设想。早晨她对着镜子,会担忧自己的容颜因思念而憔悴;夜晚她在吟诗时,应该会感觉到月光的寒冷。这种从对方入手的写法,更深刻地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深情,以及离别的痛苦是相互的。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人用“蓬山”指代对方的住所,看似距离不远,但因为种种阻隔,相见却很困难。最后希望青鸟能为自己殷勤地探望对方,表达了诗人对相见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迷茫。
艺术特色:
情感深沉真挚: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深刻地表达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离别的痛苦,又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还有对重逢的期待和无奈,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象征和双关手法的运用:如颔联中“丝”与“思”的谐音双关,“春蚕”“蜡炬”的象征意义,使诗歌在表达情感上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中的语言华丽而不晦涩,通过对暮春景象、人物形象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