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是乐府旧题。塞(sài):边疆可作屏障的险要地方。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时间的久远。

万里长征:指从军远行,行程万里。

人未还:指守边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一说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他曾直捣龙城,使匈奴人远遁。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他作战勇敢,箭术高超。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使,不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战士还没归来。

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讲解:

1. 创作背景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唐朝的国力已经开始由盛转衰,边境时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首诗可能是诗人目睹了边地战争的频繁和战士们的艰辛后创作的。诗中既体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注,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宁的深切渴望。

2. 艺术特色

时空交织的意境营造: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人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与明月、关隘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明月和关隘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跨越时空的描绘,暗示了边塞战争从古至今一直绵延不断,使读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战争的长期性。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从空间上“万里长征”的辽阔距离,到时间上“人未还”的长久等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深沉的意境。战士们离家万里,长久戍边不能归来,体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以假设表达愿望: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的假设和愿望。通过假设像卫青、李广这样的名将还在,来表达希望边境安宁、不再让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这种写法不仅使诗歌在情感上更具感染力,而且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边将人才的缺乏或军事防御的薄弱,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语言简洁而力量感十足:全诗短短四句,语言简洁凝练。没有冗长的叙述和华丽的词藻,却通过对关键意象(明月、关隘、长征人、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的选取和组合,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和深沉的思想。如“但使”“不教”等词,语气坚定,体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对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批判。同时,诗人借怀念古代名将,抒发了希望朝廷任用良将,巩固边防,使国家安宁和平的爱国情怀。

诗词大全

42. 《出塞》唐·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