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 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形容白云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讲解:
写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诗人登临黄鹤楼,即景生情,创作了此诗。崔颢一生仕途坎坷,游历四方,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过程中,面对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传说,有感而发。
诗句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从黄鹤楼名字由来的典故写起,引出黄鹤楼。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费祎也曾登仙驾鹤于此。一个“已乘”,一个“空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岁月不再、物是人非的遗憾之感。这种落差为后面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紧承首联,进一步渲染了一种空寂、渺茫的氛围。“黄鹤”的离去不仅代表着仙人的远去,也可以理解为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白云千载空悠悠”,则将这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进一步延伸,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广袤,同时也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一转,由写传说转为写眼前之景。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看到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两句对仗工整,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与前两联的空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面的哀愁情绪,但同时也为尾联的乡愁做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夜幕降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自然会思念家乡。诗人在这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不禁发出“乡关何处”的疑问,将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烟波”一词不仅描绘了江面的景色,也增添了一种朦胧、迷茫的氛围,使乡愁更加浓郁。
艺术特色:
意境美:诗歌意中有象、虚实结合。前两联通过传说营造出虚幻的意境,后两联则是实写眼前的景色,虚与实相互交织,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绘画美:整首诗犹如一幅画卷,首联引出黄鹤楼,颔联展现远景,颈联勾勒日景,尾联呈现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同时,诗中各种景物相互映衬,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音韵美:虽然此诗在格律上不完全符合七言律诗的要求,如重复用词、平仄不对等,但气韵连贯,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行云流水。并且使用了许多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