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夫(fú)如何:怎么样。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青,指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丽。
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古人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
割昏晓:泰山横亘在齐鲁大地,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割,分。此句极言泰山之高大,好像把天地分割为一明一暗两个世界。
荡胸生曾(céng)云:层层云气升腾,使心胸为之荡漾。曾,同“层”。
决眦(zì)入归鸟: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眼眶几乎要裂开。决,裂开。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绝顶:最高峰。
译文:
泰山到底是怎样的呢?它横跨齐鲁大地,那青葱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山中云气层层涌起,使我的心胸为之荡漾;我极力睁大眼睛,目送归巢的鸟儿隐入山林。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群山,那时它们在我眼中将会显得无比渺小。
讲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二十四岁。他科举不第后开始漫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是他在游历泰山时所作。此时的杜甫年轻气盛,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主题思想:
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抱负。诗人借泰山之高大来象征自己的志向,展现出一种壮志凌云的气概。
诗句赏析: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以设问开篇,“岱宗夫如何”,用一种好奇和惊叹的语气引起读者的兴趣,紧接着“齐鲁青未了”作答,从地理范围的角度描绘泰山的高大。泰山之青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极言泰山占地面积之广,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从自然景观和山势特点的角度来写泰山。“造化钟神秀”,诗人认为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身上,一个“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好像大自然是有意为之,突出泰山的神奇和秀丽是得天独厚的。“阴阳割昏晓”,则通过山的阴阳两面的不同景象来体现泰山的高大。泰山高耸入云,使得山南山北在同一时间呈现出昏晓不同的天色,“割”字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表现出泰山如同一把利刃将光明与黑暗劈开,显示出泰山的雄伟险峻。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开始描写登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荡胸生曾云”,山中的层层云雾缭绕升起,让诗人的心胸也为之开阔和激荡。“决眦入归鸟”,诗人极目远望,目送归巢的鸟儿,连眼眶都要裂开了,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专注和沉醉,也从侧面反映出泰山景色的壮美,让诗人流连忘返。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会当”表明诗人是一种想象之辞,他虽然还未登上山顶,但已经想象自己站在泰山绝顶之上的情景。“凌绝顶”三字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一览众山小”,诗人用众山的渺小来衬托泰山的高大,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站在人生的巅峰之时,一切困难和竞争对手都将显得微不足道,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胸怀大志的精神品质。
艺术特色:
意境壮阔:诗中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意境。从齐鲁大地的广袤到泰山的雄伟,再到山间云雾和归鸟的动态描写,最后到想象登顶后的俯瞰众山,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虚实结合:在描写手法上,诗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如前两联主要是实写泰山的地理范围、自然景观和山势特点,后两联则在实写登山所见的基础上加入了虚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山顶后的情景,虚实相生,使诗歌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想象的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词精妙:诗中的许多用词都非常精准、生动。如“钟”“割”“荡”“决”等动词,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泰山的雄伟险峻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强,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