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一、杰出的科学家
(一)阿基米德
1. 生平与成就背景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 - 212年)出生于古希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当时的古希腊在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学者们热衷于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叙拉古是一个文化繁荣、商业发达的城邦,阿基米德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思想和知识。
2. 科学成就
物理学方面
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他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一原理阐述了力与力臂的关系,为机械工程等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利用杠杆原理可以制造出各种省力的工具,如撬棍等。
他还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阿基米德定律。传说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这一定律,当他进入浴盆时,水溢出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得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这一定律在船舶制造、物体密度测量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数学方面
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贡献巨大。他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通过将圆内切和外切多边形的方法,得出圆周率在3.1408和3.1429之间,这是当时非常精确的结果。
他还在几何领域有诸多发现,例如他对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公式,如球体体积公式V = (4/3)πr³等。
3. 对后世的影响
阿基米德的科学成就对后世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探索科学真理,成为后世科学家遵循的典范。他的物理学和数学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天文学等众多领域,并且启发了后世科学家不断探索自然规律。例如,在建筑工程中,杠杆原理被用于起重机等设备的设计;在航海领域,浮力定律有助于船舶的设计和安全航行。
(二)亚里士多德
1. 生平与学术环境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 322年)出生于古希腊的斯塔基拉。他生活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师从柏拉图,受到了当时希腊先进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他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和研究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
2. 科学与哲学成就
哲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涵盖了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在形而上学方面,他探讨了事物的本质、存在的意义等基本哲学问题,提出了实体等重要概念。他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变的本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在伦理学方面,他强调道德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而幸福是通过美德的实践来达到的。他对各种美德进行了分析,如勇敢、节制、智慧等,认为人应该在不同的情境下践行这些美德。
科学方面
在生物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生物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之一。他通过观察大量的动植物,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动物分为有血动物和无血动物等。他还对生物的生长、繁殖、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理论。
在物理学方面,他虽然有一些错误的观点,如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但他的研究也为后来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对物体的运动、空间、时间等概念进行了探讨,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3. 对后世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后世的哲学家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近代的哲学家等都对他的思想进行了研究、批判和继承。他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对后世科学有重要意义。在中世纪,他的科学著作被视为权威,虽然其中一些错误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但他的分类思想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著名的建筑
(一)麦加大清真寺
1. 建筑背景与宗教意义
麦加大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穆罕默德在此诞生并开始传播伊斯兰教。麦加大清真寺的建造与伊斯兰教的发展紧密相连,它是穆斯林礼拜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教义、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象征。
2. 建筑特色
规模宏大:麦加大清真寺占地面积广阔,可以容纳大量的穆斯林进行礼拜。它的建筑主体包括禁寺、克尔白等重要部分。禁寺环绕着克尔白,周围有众多的回廊、庭院等建筑结构。
克尔白:克尔白是麦加大清真寺的核心建筑,是一座方形的石殿。它被认为是真主安拉的房子,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的朝向。克尔白的墙壁由黑色的石头和大理石等材料建造而成,其中一块黑色陨石被镶嵌在克尔白的东南角,被视为圣物。
建筑装饰:清真寺的建筑装饰精美,采用了阿拉伯传统的几何图案、书法艺术等进行装饰。清真寺的墙壁、柱子、穹顶等部位都布满了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这些装饰图案以《古兰经》经文、花卉、几何图形等为主要元素,体现了伊斯兰教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巴黎圣母院
1. 建筑背景与历史意义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岛上,始建于1163年,历经180多年建成。它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见证了法国的历史变迁和天主教在法国的发展。巴黎在中世纪是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巴黎圣母院的建造体现了当时法国的建筑水平和宗教信仰的繁荣。
2. 建筑特色
哥特式风格:巴黎圣母院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和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尖塔直插云霄,给人一种向上的升腾感,象征着对上帝的崇敬。彩色玻璃窗上绘有圣经故事等宗教题材的图案,当阳光透过玻璃窗时,室内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光影效果,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宗教氛围。
结构精巧: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在巴黎圣母院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它采用了飞扶壁技术,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担建筑物的重量,使得教堂能够建造得更高、更宽敞。教堂内部空间宽敞,拱顶结构复杂而精美,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工艺。
雕塑与装饰:巴黎圣母院的外部和内部都有大量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以宗教人物、圣经故事为主题,如大门上的“最后的审判”等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宗教场景。教堂内部的装饰也十分华丽,墙壁、柱子等部位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展现了中世纪法国的艺术水准。
三、古代的文学与艺术
(一)《天方夜谭》
1. 创作背景与来源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的创作背景与阿拉伯帝国的繁荣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阿拉伯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地域辽阔,文化多元。帝国境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相互融合、改编,逐渐形成了《天方夜谭》。这些故事来源广泛,包括波斯、印度、埃及等地的民间传说,经过阿拉伯人的加工和整理,成为了一部富有阿拉伯特色的文学作品。
2. 故事内容与文学价值
故事内容:《天方夜谭》包含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航海旅行记》等。这些故事涵盖了爱情、冒险、魔法、智慧等多个主题。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讲述了阿里巴巴发现了强盗的宝藏并通过智慧战胜强盗的故事;《辛巴达航海旅行记》则讲述了辛巴达七次航海冒险的传奇经历。
文学价值:《天方夜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读者。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阿里巴巴的机智、辛巴达的勇敢等。这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框架式结构,即通过一个大的故事框架将众多小故事串联起来,这种结构增加了故事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同时,《天方夜谭》也反映了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古希腊雕塑
1. 艺术背景与发展历程
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与古希腊的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古希腊是一个重视人体美的社会,他们认为人体是大自然最完美的创造。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都促进了对人体美的崇尚。古希腊雕塑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古朴风格到古典风格再到希腊化风格的发展历程。
2. 艺术特色与代表作品
艺术特色:古希腊雕塑注重人体的比例、线条和动态,力求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力量感。雕塑家们通过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使雕塑作品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同时,古希腊雕塑也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品:《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的经典之作。这件作品生动地刻画了一位运动员掷铁饼前的瞬间动作。运动员身体前倾,肌肉紧绷,展现出即将爆发的力量感。作品的人体比例完美,线条流畅,充分体现了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美的追求。另一件著名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以其优雅的姿态、柔和的线条和完美的比例展现了女性的柔美。这件作品虽然双臂残缺,但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七上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 七上第3课:远古的传说
- 七上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 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 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 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 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
- 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
- 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 七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
- 七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 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 七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七下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七下第2课:“贞观之治
- 七下第3课:“开元盛世”
- 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 七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
- 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 七下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 七下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 七下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七下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 七下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 七下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 七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 七下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 七下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 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七下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 七下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 七下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七下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七下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 七下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