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内战争时期(1918 - 1920年)实行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在战争期间对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战争结束后,它的弊端逐渐显现。例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几乎无偿地从农民手中征集粮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在工业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生产自主权,导致工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产品实行统一分配,取消了商品和货币关系,使得经济失去了活力,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

2. 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农业产量锐减,工业生产停滞不前,物资匮乏,饥荒频发。经济上的困境引发了政治危机,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工人阶级对生活状况也有怨言,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的现象,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 农业方面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低很多,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开始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农民可以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换取货币购买生活必需品或生产资料。

2. 工业方面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如大型企业、银行、铁路等)的前提下,恢复私人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有助于利用私人资本的积极性,促进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国家还通过租赁制等方式将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

3. 商业方面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产品统一分配制度,允许自由贸易。这使得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例如,商人可以合法地进行商品买卖,促进了城乡物资的交流。

(二)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 经济方面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工业生产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的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2. 政治方面

新经济政策缓和了国内的政治矛盾。农民和工人对新政策的支持度提高,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同时,新经济政策也为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新的思路,表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济政策。

3. 国际影响

新经济政策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借鉴模式,证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以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二、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背景

1. 国际形势的压力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国际形势日益紧张。苏联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例如,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等手段,苏联需要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强大的工业体系,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实力,应对外部的威胁。

2. 国内经济发展需求

苏联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需要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迅速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同时,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农业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工业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还不能满足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等。

(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1. 经济方面

工业化:苏联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国家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重工业建设中。例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 - 1932年)期间,苏联重点建设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斯大林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念。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农业集体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政府鼓励和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由集体农庄统一经营。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消灭了富农阶级。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和资金。

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制定五年计划等方式,对全国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调控。企业没有生产自主权,生产任务、产品价格、物资分配等都由国家计划部门统一安排。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有效地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 政治方面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政治上,苏联实行一党制,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中央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这种体制下,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容易导致个人专断和官僚主义现象的产生。

(三)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经济成就: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苏联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御法西斯侵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苏联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等在战前有了大幅提高,军工企业能够生产大量的武器装备。

社会稳定:在政治上,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苏联的社会稳定。一党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迅速贯彻执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资源,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2. 消极影响

经济弊端:长期来看,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农业集体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但由于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长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政治问题:在政治方面,高度集权容易滋生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也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并且缺乏民主监督机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这些问题在后期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探索,无论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还是斯大林模式,都对苏联自身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历史基础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