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一)事变背景

1. 日本的侵华野心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日本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转嫁危机,中国成为其侵略的主要目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一直对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地虎视眈眈,妄图将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以获取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2. 中国国内形势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围剿”红军,对日本的侵略野心缺乏足够的警惕。东北军大部分被调往关内参加内战,东北的边防力量相对薄弱。此外,国际联盟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未能采取有效的制止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

(二)事变经过

1. 事变爆发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 日军的侵略行径

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日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广大地区。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日本在东北掠夺资源,如煤炭、铁矿等,还强迫东北人民充当劳工,进行经济剥削的同时,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从根本上消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

(三)事变影响

1. 中国方面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民众纷纷要求抗日,东北人民更是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等武装力量,抵抗日本侵略。同时,九一八事变也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2. 国际方面

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进行调查,但调查团的报告未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作出公正的裁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姑息迁就日本。这一事件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日本在国际上逐渐走向孤立。

二、西安事变

(一)事变背景

1. 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华北危急,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学生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次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3.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调集重兵“围剿”红军,而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这一政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也引起了国民党内部一些爱国将领的不满。

(二)事变经过

1. 事变的爆发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西安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 各方反应

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方势力反应强烈。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亲日派何应钦等企图借机扩大事态,轰炸西安,欲置蒋介石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而以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认为这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关键。国际上,日本希望西安事变引发中国更大规模的内战,以便坐收渔利;英美则担心蒋介石被杀,南京政府被亲日派控制,不利于其在华利益,也希望和平解决。

(三)事变影响

1. 国内影响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国际影响

在国际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决心,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解决内部矛盾、共同应对外敌的能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历史基础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