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主要成就
(一)电力的广泛应用
1. 发电机的发明与改进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第一台自激式直流发电机。这一发明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使得电能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之后,其他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发电机不断进行改进,提高了发电效率和稳定性。例如,格拉姆发明的环形电枢直流发电机进一步推动了电力技术的发展。
2. 电动机的创制和应用
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19世纪70年代,电动机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它的发明使得电力可以直接用于驱动各种机械装置,如工厂里的机器、电车等。电动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3. 电灯的发明
1879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电灯的发明是电力应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人类告别了黑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灯的出现使得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工厂可以进行夜班生产,延长了工作时间,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此外,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器如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也相继被发明出来,进一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内燃机的发明
1. 内燃机的创制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内燃机具有体积小、效率高、便于移动等优点。它的发明为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奠定了基础。随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又发明了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柴油内燃机的效率更高,更适合用于重型机械和大型交通工具。
2. 汽车的发明
1885年,卡尔·本茨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汽车的发明是交通运输领域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快速。汽车的普及也对城市规划、公路建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性能不断提高,产量也不断增加,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3. 飞机的发明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并试飞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机的发明使人类实现了翱翔蓝天的梦想。它在军事、民用航空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飞机技术在之后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简陋飞行器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高速、大型、安全的航空运输工具。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
1. 化学工业的兴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并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化学工艺。例如,从煤炭中提取出了苯、甲苯等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成为了制造染料、塑料、炸药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炸药,炸药的发明在矿业、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大大提高了开采矿石的效率,也为大型工程建设提供了便利。此外,化学工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化肥的生产,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新材料的出现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材料。例如,塑料的发明是材料科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塑料具有轻便、耐用、易加工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医疗等各个领域。人造纤维的发明也为纺织业提供了新的原料,改变了纺织业的生产格局。此外,新型金属材料如铝合金等也被开发出来,铝合金具有轻质、高强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二、特点
(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主要是工匠们的经验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研究成为技术发明的重要基础。例如,电磁感应理论的发现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依据;化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兴起。科学家们先在实验室中进行理论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技术发明,这使得技术发明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2. 许多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等,都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众多的科研人员,不断推动技术创新。
(二)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1.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国家在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发明和创新成果。
2. 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例如,美国和德国在新兴工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两国都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对工业的投资,这使得它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逐渐超越了英国等传统的工业强国。
(三)重工业成为主要产业
1.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例如,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钢铁的需求量大增,钢铁工业迅速发展。钢铁产量的提高又为机械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2. 重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使工业生产从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这种转变也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增强,因为重工业是军事工业的基础,为制造武器装备、战舰、飞机等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
三、影响
(一)对生产力的影响
1. 极大提高生产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如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电动机驱动的机器比蒸汽机驱动的机器更加高效、稳定,而且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进行精确控制。在工厂里,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出现,使得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应用,使得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以钢铁生产为例,新的炼钢技术使钢铁产量成倍增长,满足了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的大量需求。
2. 创造巨大社会财富
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汽车、化学等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企业主通过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新产品获得了巨额利润,国家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这些财富的积累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如用于改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
(二)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 城市化进程加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中的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人口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纷纷向城市迁移。例如,美国的底特律、德国的鲁尔区等工业城市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化的加速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开始进行规划和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如修建地铁、污水处理厂等。
2. 阶级结构的变化
形成了新的阶级结构。随着重工业和大企业的发展,企业主和金融资本家的财富迅速积累,他们成为资产阶级中的上层,掌握着巨大的经济权力。同时,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并且由于重工业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等特点,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如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区分。此外,随着技术和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包括工程师、管理人员、教师、医生等职业群体,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加剧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和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美国通过在电力、汽车、航空等领域的创新,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德国在化学、电力、机械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成为欧洲的强国。而英国和法国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强国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这种发展不平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如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等的发明,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例如,亚非拉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西方国家则向这些地区输出资本和技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四)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 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电力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电灯提供了明亮的照明,家用电器如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发明,减轻了人们的家务劳动负担。汽车和电车的出现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居住和工作地点。
通信技术的发展,如电话的普及,使人们的沟通更加便捷,信息传递更加迅速。这些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高效,也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如电影、广播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出现。
2. 思想观念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人们更加崇尚科学、理性和创新。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也逐渐增强,开始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