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 “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放弃了毛泽东等人之前行之有效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而是采用阵地战、正规战的方式,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硬碰硬的对抗。例如,在广昌战役中,红军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遭受了巨大损失。
2. 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加剧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飞机、大炮等,而且在兵力上数倍于红军。由于“左”倾错误指挥下红军的消耗,敌我力量对比更加悬殊,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败退,最终失败。
(二)根本原因:“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
1.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
在政治上,“左”倾错误表现为对中间阶级的过左政策。例如,打击民族资产阶级,没收他们的企业等,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中间阶级的支持,孤立了自己。同时,在根据地内部进行肃反运动扩大化,错杀了许多优秀干部和党员,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和根据地的凝聚力。
2. 经济上的危害
“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表现也影响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如在土地政策上,实行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受阻。这些“左”倾错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危害,从根本上动摇了红军在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使得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
(一)长征的开始
1. 中央红军的出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红军带着大量的辎重和装备,包括印刷机、兵工厂设备等,队伍庞大且行动不便。红军最初的计划是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重新建立根据地。
2. 初期的艰难行军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在军事指挥上仍然存在问题。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时,损失惨重。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人员伤亡过半,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一战役使红军认识到必须改变行军路线和军事指挥方式。
(二)遵义会议
1. 会议的背景与召开
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时,红军急需纠正“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重新确立正确的领导。遵义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红军在这里有一定的喘息机会,可以对之前的战略战术进行总结和调整。
2. 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张闻天在中央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三)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1.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战役。这是一次经典的运动战战例。红军在赤水河两岸来回穿梭,巧妙地调动敌人。红军一渡赤水,向西进入云南扎西地区;二渡赤水,回师向东,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四渡赤水,向南佯攻贵阳。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红军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2.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后,红军迅速向金沙江畔挺进。红军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敌人。一方面装作攻打昆明,迫使敌人调兵回防,另一方面却悄悄向金沙江前进。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来到大渡河。大渡河地势险要,水流湍急。红军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在安顺场成功渡河后,为了尽快让主力部队过河,红军战士沿着崎岖的山路,昼夜兼程,奔袭泸定桥。22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主力打开了一条生路。
4. 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继续北上,面临着雪山和草地的考验。夹金山是红军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雪山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红军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穿着单薄的衣服,互相搀扶着翻越雪山。过草地时,草地茫茫无边,沼泽遍布,粮食短缺。许多红军战士因为饥饿、疾病和陷进沼泽而牺牲,但红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最终走出了草地。
(四)长征的会师
1.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是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会师,双方的战士们都非常兴奋。然而,会师后不久,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企图危害党中央,公然提出南下的错误主张,与党中央的北上路线产生分歧。党中央为了避免分裂,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
2.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这一胜利,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具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三、长征的意义
(一)军事意义
1. 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长征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成功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尽管在长征途中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最终保留下来的力量成为日后抗日的骨干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例如,经过长征锻炼的红军战士,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超的军事技能,他们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战略转移的成功范例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从南方的根据地转移到北方,改变了革命的战略布局。在长征途中,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如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地域发展革命力量提供了基础。这一战略转移的成功范例,为世界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政治意义
1.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一正确领导在长征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领导使红军在军事、政治等方面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增强了共产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领导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宣传了革命思想,播撒了革命火种
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大多是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红军在长征途中宣传了共产党的革命思想、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等。例如,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这些地区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日后在这些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历史意义
1. 中国革命新的起点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新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经过长征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政治、组织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的国情,为日后制定正确的革命战略和政策奠定了基础。
2. 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
长征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