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外交政策的制定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制定基于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追求和平共处。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立场,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集团。
2.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一方针使新中国在外交上摆脱了旧中国外交的束缚,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有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新中国开展外交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
“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当时,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新中国选择“一边倒”有利于在国际上获得政治支持、经济援助等,也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阶级性。
(二)外交成就
1.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1949年10月2日,苏联率先与新中国建交,这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与新中国建交。这些建交关系的建立,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也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 -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和缅甸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为新中国发展同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万隆会议
1. 会议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亚非国家获得独立。为了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促进亚非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
2.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在万隆会议上,由于与会各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会议一度面临分裂的危险。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指出亚非国家有着共同的遭遇,即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这一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的广泛赞同,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它是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 中美关系的敌对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美国在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在经济上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威胁,如发动朝鲜战争,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等。这种敌对状态持续了二十多年。
2. 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美苏冷战对峙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一“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序幕。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进行了会谈。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公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 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与改善契机
中日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问题,如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在美国的控制下,与新中国处于长期对立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美关系的改善,日本也开始寻求与新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2. 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田中角荣首相,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首相进行了会谈。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自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性转变,对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外交政策的意义
(一)对国内的意义
1. 保障国家主权和安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效地保障了新中国的主权和安全。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在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中,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抵御了外部势力的侵略和干涉。例如,在朝鲜战争中,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支持,成功地抵御了美国的侵略威胁,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2. 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为国内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各国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对外贸易、技术引进等,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吸引了许多国家与新中国开展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
(二)对国际的意义
1.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这一理念对传统的以强凌弱、霸权主义的国际关系模式是一种挑战。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平等的地位提供了范例。
2.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亚非会议上,倡导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了亚非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也缓和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