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一)北方战乱频繁
1. 长期战乱破坏
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北方地区就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之中。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农田被荒废,灌溉系统被破坏,百姓流离失所。例如,原本繁华的洛阳城在战乱后变得破败不堪,人口锐减。
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仍然是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各个割据政权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相互攻伐,使得北方的经济难以恢复和发展。
2. 人口南迁
由于北方战乱,大量的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这些南迁的人口中,既有普通的农民,也有掌握各种技艺的工匠和具有文化知识的士人。他们为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例如,一些北方的农民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工匠们则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如纺织、制瓷等技术传播到南方,推动了南方手工业的进步。
(二)南方相对安定的环境
1. 社会环境稳定
与北方相比,南方在这一时期相对安定。在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虽然也存在一些割据政权,但这些政权内部大多比较稳定。例如,吴越国在钱镠的统治下,保境安民,重视发展经济,使得当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2. 有利于经济发展
南方稳定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人们可以安心地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南方的统治者也大多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如兴修水利、鼓励垦荒等。
(三)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 气候适宜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一年可以多熟。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2. 土地肥沃
南方多为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有着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壤中富含各种养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3. 水资源丰富
南方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也有利于水上运输和渔业的发展。例如,太湖流域依靠太湖的水资源,发展成为重要的农业和渔业产区。
(四)统治者重视
1. 政策支持
南方的许多政权统治者都重视经济发展。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例如,南宋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市舶司的设立,一方面规范了海外贸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2. 兴修水利
南方政权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吴越国时期,大规模修筑海塘,防止海水倒灌,保护了沿海地区的农田。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南移
1. 农业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开始得到发展。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如牛耕技术在南方得到进一步推广。同时,南方的一些地区开始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例如,江南地区的太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的农业逐渐兴起。
2. 手工业进步
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丝织业方面,蜀锦在这一时期闻名遐迩,其制作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制瓷业也开始崭露头角,越窑的青瓷质量不断提高,造型美观。
(二)唐朝中后期——进一步南移
1. 农业持续发展
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持续发展。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水稻品种。例如,从越南引进的优良稻种“占城稻”,在南方广泛种植,这种稻种耐旱、早熟,使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
2. 手工业繁荣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业更加繁荣,除了蜀锦外,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也逐渐兴起。陶瓷业中,长沙窑的瓷器开始兴起,其产品种类丰富,色彩多样,并且开始大量出口。
3. 商业发展
南方的商业也开始发展起来。扬州、成都等城市成为商业繁荣的城市。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成都则是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商业活动十分活跃。
(三)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1. 农业成熟
南宋时期,南方的农业已经非常成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就反映了当时苏州和湖州一带农业的发达。此外,南方的经济作物种植也很广泛,如茶叶、棉花等。茶叶种植在福建、浙江等地广泛分布,棉花种植则从海南岛向内地推广。
2. 手工业发达
手工业方面,南宋时期南方的丝织业、制瓷业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丝织业中,江浙地区的丝绸产量高、质量好,成为全国丝绸的主要产地。制瓷业中,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其生产的青白瓷造型精美,质量上乘,远销国内外。
3. 商业繁荣
南宋的商业极度繁荣。临安(今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城市中店铺林立,商业活动昼夜不停。海外贸易也非常发达,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成为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与东南亚、阿拉伯、非洲等地都有贸易往来,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等,进口的商品有香料、珠宝等。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一)农业方面
1. 粮食作物
水稻成为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并且产量大幅提高。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如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使水稻种植更加科学合理。此外,水稻品种的改良也促进了产量的增长。
2.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的种植广泛。茶叶种植在南方山区广泛分布,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很高,并且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茶叶产区,如福建的建瓯、浙江的杭州等地。棉花的种植从海南岛逐渐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推广,改变了中国的纺织原料结构。
(二)手工业方面
1. 丝织业
南方的丝织业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江浙地区的丝绸生产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名列前茅。丝织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如缫丝、织造等工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丝绸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有绫、罗、绸、缎等。
2. 制瓷业
南方的制瓷业蓬勃发展。景德镇的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闻名于世。除了景德镇外,龙泉窑、哥窑等窑口的瓷器也各具特色。南方瓷器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大量出口到国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3. 造船业
南方的造船业发达。由于南方多河流、湖泊,并且靠近海洋,有着发展造船业的天然优势。南宋时期,广州、泉州等地建造的海船规模宏大,结构坚固,并且装备了先进的航海设备,如指南针等。这些海船能够远航到东南亚、印度洋等地。
(三)商业方面
1. 城市商业繁荣
南方的城市商业繁荣。临安城商业活动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商店、酒楼、茶馆等。城市中还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的限制。除了临安外,苏州、扬州、成都等城市的商业也很繁荣。
2. 海外贸易兴盛
海外贸易是南方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市舶司的税收成为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也带动了南方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
3. 货币流通广泛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货币的流通也越来越广泛。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期,纸币“会子”在南方广泛流通。纸币的出现和流通,反映了南方商业经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方便了商业交易。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 对南方地区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使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这使得南方的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例如,临安城在南宋时期人口达到百万以上,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同时,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2. 对全国的影响
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南北物资的交流更加频繁。例如,南方的粮食、丝绸、瓷器等物资运往北方,北方的煤炭、马匹等物资运往南方。这种经济联系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此外,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来源,南宋时期,南方的赋税收入在全国赋税总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3. 对世界的影响
南方的海外贸易发展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到国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时,外国的商品和文化也通过海外贸易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例如,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等知识通过贸易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技术也通过贸易传播到国外。
经济重心的南移 填空题:
1.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时期。
2. 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3.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6. 宋代商业繁荣,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临安)。
7. 宋代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8.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9.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0. 南宋的海外贸易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1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12.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相对较少。
13.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
14.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兴起。
15. 宋代的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是其中一个表现。
16.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逐渐南移。
17. 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的(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18. 在农业发展方面,南方地区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有利于(灌溉)和(防洪)。
19. 宋朝时,(江浙)地区的丝织品产量高、质量好。
20. 南宋时,(临安)城内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