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一)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1. 经济方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虽然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但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残余的严重束缚。例如,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同时,俄国的工业生产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控制着俄国的一些关键工业部门,这使得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并且广大工人阶级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
2. 政治方面
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治制度腐败,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沙皇政府对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剥夺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人民没有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例如,各种政治反对派遭到迫害,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受到严厉打压。
3. 社会方面
俄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广大农民和工人则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种贫富悬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一触即发。
(二)一战的影响
1. 战争对俄国的破坏
1914 - 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的青壮年被送上战场,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例如,许多农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在工业方面,战争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工厂被用于生产军需物资,民用工业萎缩。而且,俄国在战争中的军事失利不断,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2. 引发革命情绪
战争期间,俄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食品短缺、物价飞涨,人民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战争的失败也让俄国军队中的士兵产生了厌战情绪,士兵们开始意识到沙皇政府的统治是导致俄国陷入困境的根源。这种革命情绪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中迅速蔓延,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1. 布尔什维克党的发展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布尔什维克派在列宁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布尔什维克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代表广大工人和贫苦农民的利益。在与孟什维克等其他政治派别的斗争中,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革命路线和策略。例如,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在工人阶级和农民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列宁的领导作用
列宁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他对俄国革命有着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俄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如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为革命的爆发做了充分的思想、组织和军事准备。
二、十月革命的过程
(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 革命的爆发
1917年3月(俄历2月),由于首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粮食短缺引发了民众的示威游行。最初,这只是一场要求面包的和平示威,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工人、士兵纷纷响应,他们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沙皇”“面包与和平”等口号。
2. 沙皇政权的垮台
在人民的强大压力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结束。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的政权,它继续进行战争,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这使得俄国的社会矛盾依然尖锐。
(二)《四月提纲》的提出(1917年4月)
1. 提纲的内容
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后,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纲指出,俄国革命的当前任务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列宁认为,俄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应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 对革命方向的引导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明确了革命的方向,使党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有了清晰的斗争目标。布尔什维克党开始按照提纲的精神,在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组织和动员群众,为夺取政权做准备。
(三)七月事件(1917年7月)
1. 事件的经过
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进行镇压,打死打伤了许多示威群众。这一事件表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结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反革命专政,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经消失。
2. 对革命形势的影响
七月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列宁被迫再次流亡国外。但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放弃革命斗争,而是开始积极准备武装起义,以武力推翻临时政府。
(四)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
1. 起义的准备
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秘密地进行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城市的工人、士兵中建立了赤卫队,积极收集武器弹药,组织军事训练。同时,布尔什维克党还争取到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支持,这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
2. 起义的爆发与胜利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起义者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地点,如火车站、桥梁、银行等。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经过激烈的战斗,起义者攻占了冬宫,临时政府成员被捕,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随后,莫斯科等城市也相继爆发起义,革命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一)对俄国的意义
1. 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俄国结束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 推动俄国社会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俄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同时,俄国对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俄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此外,十月革命后,俄国在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二)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1. 开辟了世界历史新纪元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向全世界宣告,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道路。
2.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例如,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成立的,并以俄国为榜样,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 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这些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革命模式,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模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认识到,他们可以通过革命斗争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例如,印度、越南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