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1.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有所壮大。例如,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这使得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一战后,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民众对和会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等。然而,巴黎和会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回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2.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希望,开始思考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启发了中国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二)国内背景

1.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军阀割据混战。他们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例如,军阀政府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不断增加赋税,搜刮民脂民膏,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黑暗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人民渴望改变现状,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它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批判封建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他们开始关注国家命运,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 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们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他们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这次示威游行标志着五四运动的正式爆发。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迅速形成了全国性的爱国运动。

2. 学生爱国运动的扩大

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以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他们组织演讲团,到街头巷尾宣传爱国思想,散发传单,号召民众起来反抗。随后,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响应,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学生们的爱国运动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包括工人、商人、市民等。例如,各地商会纷纷表示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一些商人开始抵制日货,这使得五四运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五四运动的新阶段

1.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19年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发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是五四运动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使五四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2. 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

工人阶级、学生、商人等各界人士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通过罢工、罢课、罢市等方式,对北洋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施加压力。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反帝爱国的坚定决心。例如,各地工人罢工期间,铁路停运、工厂停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给北洋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五四运动的结果

(一)北洋政府妥协

1. 释放被捕学生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1919年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这是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成果之一,表明了民众力量的强大,也体现了北洋政府在民众压力下的退缩。

2. 罢免卖国贼职务

北洋政府还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这几个卖国贼在巴黎和会期间出卖国家利益,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被罢免是五四运动斗争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民众对卖国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二)拒签巴黎和约

1. 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一决定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是五四运动取得的重大胜利成果。这表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不再愿意接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对待,也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有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四、五四运动的影响

(一)思想文化方面

1. 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之一,更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五四运动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人们开始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2.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转变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将新文化运动从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向了一个更注重社会实践、更具有政治斗争性的新阶段。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而另一部分人则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政治方面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革命。这一转变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开启民众政治参与新时代

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学生、工人、商人等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政治运动中来,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传统在后来的中国革命中得到了延续,民众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社会方面

1. 社会风气的转变

五四运动对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例如,妇女的地位开始得到提高,一些封建陋习如缠足等逐渐被废除。同时,五四运动也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人们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2. 民族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全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中国在日后的抗日战争等民族解放斗争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历史基础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