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一)活字印刷术

1. 毕昇的发明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此之前,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方法存在很多弊端,比如雕版费时费力,一旦雕错一个字,整块版就需要重新雕刻。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则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然后用火将活字烧硬。排版时,在一块铁板上放置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将活字排列在上面,加热使混合物熔化,再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就可以印刷了。印完后,活字可以拆卸下来,下次还能再用。这种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2.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与影响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向东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向西传到欧洲。它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活字印刷术的传入改变了书籍只能手抄的局面,使得书籍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知识得以更广泛、更迅速地传播。这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二)指南针

1. 指南针的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司南”,这是指南针的雏形。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形状像一把勺子,放在光滑的地盘上,勺柄会指向南方。到了宋代,指南针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将磁化钢针支撑在一个刻有方位的盘中,制成了罗盘针。罗盘针更加精确和实用,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2. 指南针的应用与意义

在宋代,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航海家们依靠指南针在茫茫大海上辨别方向,这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中外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航海家能够远航到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也使得外国的商船能够更安全地抵达中国的港口。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火药

1. 火药的发明与宋代的发展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偶然发明的。唐朝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如制作火箭等。到了宋代,火药的应用更加广泛。在军事上,火药武器不断发展,出现了火炮、火箭、突火枪等。火炮是将火药装入炮筒,发射炮弹;火箭则是在箭头上绑上火药包,点燃后射向敌人;突火枪是一种管状火器,以竹筒为枪身,内装火药和弹丸,点燃火药后,弹丸射出,这是现代枪炮的鼻祖。

2. 火药武器的传播与影响

火药武器随着战争和贸易逐渐传播到国外。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后,阿拉伯人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将其传播到欧洲。火药武器在欧洲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冷兵器逐渐被火器所取代,城堡等防御工事不再像以前那样坚不可摧。火药的传播也推动了欧洲军事技术的变革,对欧洲的封建制度产生了冲击,为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 司马光的编纂过程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 《资治通鉴》。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深感以往的史书繁多,不利于统治者和学者快速了解历史的兴衰成败。于是,他决心编纂一部编年体通史。他组织了一批史学家,历时十九年才完成这部著作。

2. 《资治通鉴》的内容与意义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它的取材广泛,除了正史外,还参考了野史、谱牒、家传等资料。这部史书的目的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通史)并称为中国史学的两大巨著。《资治通鉴》的编写方法严谨,史实准确,对后世史学研究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宋元时期的文学成就

(一)宋词

1. 宋词的发展概况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词这种能够配乐歌唱、形式灵活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 宋词的流派与代表作家

豪放派:豪放派的词风豪迈奔放、意境雄浑。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他的词题材广泛,既有对人生的思考,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有对历史的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充满了爱国情怀,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婉约派:婉约派的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柳永是北宋时期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多描写市民生活和男女之情,语言通俗,善于用白描手法,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是南宋时期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的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清新自然,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期则因国破家亡,词中充满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二)元曲

1. 元曲的组成与发展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曲的产生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元代废除了科举制度,使得许多文人失去了进身之阶,他们将自己的才华投入到元曲的创作中。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将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融为一体。散曲则是一种诗歌体裁,它可以独立存在,形式更加灵活。

2. 元曲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是元代最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的经典之作。《窦娥冤》通过描写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贪污腐败,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王实甫也是一位著名的元杂剧作家,他的《西厢记》描写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深远,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深秋的凄凉景象,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历史基础

七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