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1861年改革
(一)改革背景
1. 农奴制的阻碍
在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盛行农奴制。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属于地主的私有财产。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工业方面,由于农奴无法自由流动,使得工厂缺乏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限制了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例如,一些新兴的工厂主很难招募到足够的工人来满足生产需求。
在农业方面,农奴制下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产量低下,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2. 社会矛盾尖锐
农奴的生活状况极其悲惨,他们受到地主的残酷剥削,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还要缴纳高额的地租。这种压迫引发了农奴频繁的反抗斗争,从零星的暴动到大规模的起义,严重威胁着沙皇的统治。例如,19世纪上半叶,俄国各地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农奴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如1826 - 1834年的农民起义,涉及范围广,对沙皇统治造成了较大冲击。
3.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1853 - 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与英法等国交战。俄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其农奴制的腐朽和落后。在战争期间,俄国的军事装备陈旧、后勤保障不力、士兵素质低下等问题凸显出来。例如,俄国的铁路里程短,导致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困难;而英法等国的工业发达,军事装备先进。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改革内容
1.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可以自由结婚、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这一举措使得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基础。
2. 土地问题
农奴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份土地。但赎金的数额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取得土地前,必须先向地主缴纳赎金的20 - 25%作为定金,其余部分由政府垫付给地主,农民在49年内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政府。这一规定虽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但也让农民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 村社制度
改革后,俄国建立了村社制度。村社负责管理农民,农民的生活仍然受到一定的约束。村社对农民的土地分配、税收缴纳、社会治安等方面进行管理。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封建残余,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发展。
(三)改革影响
1. 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大量农奴获得自由后,流入城市成为工人,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民缴纳的赎金成为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例如,一些新兴的工厂利用这些资金购置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此外,改革后俄国的农业也开始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农产品产量逐渐提高,为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国内市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
消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农民虽然获得了土地,但土地数量少、质量差,而且农民仍然受到地主和村社的双重压迫。这种情况导致俄国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农民生活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 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农奴获得自由后,反抗斗争减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俄国社会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权力,而广大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日本明治维新
(一)改革背景
1. 幕府统治的危机
内部危机:19世纪中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社会分为士(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武士阶层虽然是统治阶级,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武士阶层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农民受到沉重的赋税和地租压迫,生活困苦,经常爆发农民起义。例如,1837年,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阪市民暴动,反映了日本国内社会矛盾的尖锐。
经济发展受阻: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只允许在长崎与荷兰、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这种政策限制了日本与外界的经济交流,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日本国内的商业和手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2. 民族危机的加深
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江户湾(今东京湾),随后迫使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一事件打破了日本的锁国状态。此后,英国、法国、俄国等列强相继迫使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些不平等条约使日本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司法权等国家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日本国内有识之士要求变革、富国强兵的愿望。
(二)改革内容
1.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明治政府于1871年实行“废藩置县”政策,废除了全国的260多个藩,将其改为府、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使日本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武士阶层的特权,士、农、工、商在法律上地位平等。这一改革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们的束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
2. 经济方面
殖产兴业: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首先,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创办了许多国营企业,如铁路、矿山、纺织等行业。这些国营企业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然后,政府将一些国营企业低价出售给私人资本家,鼓励私人投资兴办企业,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三井、三菱等财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土地改革:明治政府进行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农民可以通过出售土地获得资金,然后进入城市成为工人,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同时,土地所有者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改良或其他产业中。
3.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了近代化的军队。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这使得日本建立起了一支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提高了日本的国防能力。同时,军事改革也培养了日本国民的尚武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4.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在教育方面,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学校,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在生活方式上,鼓励人们穿西服、吃西餐、住洋房等。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三)改革影响
1. 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通过殖产兴业政策,日本的工业迅速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逐渐转变为工业国。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例如,日本的纺织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现代化生产,产品大量出口。同时,土地改革和其他经济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消极影响: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阀垄断现象严重,政府与财阀关系密切,这种垄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军事力量的建设,这使得日本在后来的发展中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 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被打破,社会阶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封建思想向西方的近代思想转变。日本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都逐渐西化,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现代文化。
3.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这一变化对亚洲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亚洲,日本的崛起打破了亚洲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日本开始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侵略和掠夺,如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在世界格局中,日本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列强的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