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一)鸦片战争后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1. 阶级矛盾尖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不断增加赋税。例如,地丁税、漕赋等赋税大幅提高,农民的负担极为沉重。地主阶级则趁机兼并土地,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不堪。
在南方一些地区,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大量兼并,农民沦为佃农,受到高额地租的剥削。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 民族矛盾加深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了大量权益,如协定关税、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外国商品的倾销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许多手工业者破产。同时,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也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与洪秀全的个人因素
1. 西方宗教思想的传播
19世纪中叶,基督教在中国南方地区有一定的传播。一些传教士在广东、广西等地传教,传播基督教教义。洪秀全接触到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和宣传册子,如《劝世良言》。这些西方宗教思想中的平等、互助等观念对洪秀全产生了影响。
2. 洪秀全的个人因素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这种科举失败的经历使他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不满。洪秀全受到西方宗教思想的启发,结合中国传统的农民平等思想,开始宣传拜上帝教,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下凡来拯救世人。他以拜上帝教为组织形式,吸引了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追随,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
1. 拜上帝教的发展与组织起义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他和冯云山等人深入山区,发展信徒。拜上帝教宣扬“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思想,吸引了当地许多贫苦农民、烧炭工等加入。到1850年,拜上帝教的信徒已达数万人。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开始。
2. 太平军的初期发展与永安建制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从金田村出发,向北进军。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今广西蒙山)。在永安,太平天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权建设,史称“永安建制”。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均受东王节制。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太平天国的政权组织,为太平天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太平天国的发展与全盛
1. 北伐与西征
北伐: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派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两万多人的北伐军北上。北伐军一路北上,英勇作战,经安徽、河南、山西,攻入直隶(今河北),逼近天津。但由于孤军深入,后援不继,最终失败。北伐虽然失败,但它深入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打乱了清军的部署,牵制了大量清军兵力。
西征:与北伐同时,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西征军由赖汉英、石达开等率领,主要目标是夺取长江中游地区,巩固太平天国的统治。西征军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与清军作战,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例如,在鄱阳湖之战中,石达开指挥太平军大败湘军水师,控制了长江中游的大部分地区,使太平天国的统治区域得到扩大。
2. 天京事变前的全盛局面
通过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在经济上,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政治上,太平天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政权体系,与清朝政权分庭抗礼。在文化上,太平天国排斥儒家文化,提倡拜上帝教的教义。
(三)太平天国的转折与衰落
1. 天京事变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事变。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东王杨秀清居功自傲,要求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回天京诛杀杨秀清。韦昌辉趁机大开杀戒,不仅杀害了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两万多人,还妄图谋害石达开。石达开逃出天京后,韦昌辉又杀害了石达开的家属。洪秀全后来处死了韦昌辉,石达开回到天京,但受到洪秀全的猜忌,率领精锐部队出走。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领导核心瓦解,政治、军事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2. 后期的斗争与衰落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洪秀全为了挽救危局,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他们在军事上继续与清军作战,取得了一些胜利,如陈玉成在三河镇之战中大破湘军。但是,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在外部,清军与外国侵略者勾结,组成洋枪队等武装力量来镇压太平天国。例如,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多次与太平军作战,给太平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内部,太平天国后期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政权腐败现象滋生,经济困难,农民的支持也逐渐减少,最终走向衰落。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1. 天京保卫战与太平天国的灭亡
1862年,清军开始围攻天京。太平天国进行了天京保卫战。李秀成等将领率领太平军顽强抵抗,但由于清军兵力强大,太平天国后期内部矛盾重重,加上缺乏外援,天京的形势越来越危急。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一)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
1. 思想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传播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拜上帝教虽然是一种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思想体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太平天国对儒家文化的排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它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如发展工商业、实行民主政治等,这为后来的中国近代化思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 政治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持续了14年之久,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这使得清朝政府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武装来镇压太平天国,从而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汉族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3. 经济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在其统治区域内实行了一些经济政策。例如,《天朝田亩制度》虽然在实践中未能完全实现,但它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方向。太平天国运动也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促进了部分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 引起国际关注
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列强最初对太平天国抱有一定的期望,认为太平天国可能会成为一个有利于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和政治扩张的政权。因此,列强多次派人到太平天国进行考察。
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承认西方列强与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使得西方列强最终选择支持清朝政府来镇压太平天国,从而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