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一)改革背景

1. 俄国的落后状况

17世纪末,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在政治上,俄国仍然实行封建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高度集权,行政效率低下。例如,政府机构臃肿,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在经济方面,俄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奴在土地上进行着低效的劳作。工业发展缓慢,手工工场数量少且规模小,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技术水平低,缺乏近代化的工业生产体系。

在军事上,俄国的军队装备陈旧,武器落后,军事训练方法不科学。例如,当时俄国的陆军主要使用冷兵器,火器装备较少,海军力量也十分薄弱。

在文化教育方面,俄国的教育水平极低,学校数量少,大多数民众是文盲,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 国际环境的压力

当时的西欧国家已经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俄国面临着来自西欧国家的军事威胁和经济竞争。例如,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着波罗的海的贸易,俄国在与瑞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西方列强对俄国的边疆地区也有觊觎之心,这使得俄国急需增强自身的实力以应对国际挑战。

(二)改革内容

1. 军事方面

彼得一世按照西欧国家的模式建立和扩大海军。他大力建造战舰,在波罗的海建立了海军基地。例如,在彼得堡建立了造船厂,使俄国的海军力量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同时,他对陆军进行了现代化改革,更新武器装备,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军事人才。

2. 经济方面

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给予工场主各种优惠政策,包括提供贷款、减免税收等,吸引外国商人在俄国投资办厂。同时,他注重发展矿业,开发国内的矿产资源,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例如,俄国的冶金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铁产量有所提高。此外,彼得一世还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建立了贸易公司,加强了俄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3. 政治方面

彼得一世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他加强了中央集权,简化了政府机构,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例如,他设立了参政院,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取代了原来的大贵族杜马,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他还制定了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官职的传统,根据才能和功绩选拔官员,这有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4. 文化教育方面

彼得一世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建立了学校,包括算术学校、航海学校、炮兵学校等各种专业学校,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他还提倡学习西方文化,鼓励俄国人到国外学习,同时引进西方的书籍、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例如,他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国家学习,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带回了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此外,彼得一世还对社会风俗进行了改革,要求俄国人改变传统的穿着和生活习惯,向西方看齐,例如,他命令男子剪掉大胡子,穿着欧式服装等。

(三)改革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对俄国实力的提升: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俄国的陆军成为欧洲的一支劲旅,海军也在波罗的海地区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经济方面,俄国的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工业体系,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俄国逐渐融入了欧洲的经济体系。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国家治理更加有效,行政效率提高,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在文化教育方面,俄国的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西方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俄国人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近代化的开端。它为俄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俄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开始向近代化国家转型。俄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逐渐向西方靠拢,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 消极影响

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触动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基础。农奴仍然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他们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且,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例如,在发展工业和军事的过程中,农民需要承担更多的赋税和劳役。同时,改革是在沙皇专制的强制下推行的,在改革过程中,一些政策引起了贵族和民众的不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稳定性。

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背景

1. 农奴制的危机

经济上的阻碍: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流动,这使得工厂缺乏足够的自由劳动力。例如,新兴的工厂主很难招募到足够的工人来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农奴制下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产量低下,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社会矛盾的尖锐:农奴的生活状况极其悲惨,他们受到地主的残酷剥削,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还要缴纳高额的地租。这种压迫引发了农奴频繁的反抗斗争,从零星的暴动到大规模的起义,严重威胁着沙皇的统治。例如,19世纪上半叶,俄国各地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农奴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如1826 - 1834年的农民起义,涉及范围广,对沙皇统治造成了较大冲击。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3 - 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与英法等国交战。俄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其农奴制的腐朽和落后。在战争期间,俄国的军事装备陈旧、后勤保障不力、士兵素质低下等问题凸显出来。例如,俄国的铁路里程短,导致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困难;而英法等国的工业发达,军事装备先进。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2.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19世纪中叶,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商业贸易也逐渐活跃。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农奴制,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扩大市场和原料来源,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二)改革内容

1.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可以自由结婚、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这一举措使得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基础。

2. 土地问题

农奴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份土地。但赎金的数额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取得土地前,必须先向地主缴纳赎金的20 - 25%作为定金,其余部分由政府垫付给地主,农民在49年内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政府。这一规定虽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但也让农民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 村社制度

改革后,俄国建立了村社制度。村社负责管理农民,农民的生活仍然受到一定的约束。村社对农民的土地分配、税收缴纳、社会治安等方面进行管理。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封建残余,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发展。

(三)改革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大量农奴获得自由后,流入城市成为工人,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民缴纳的赎金成为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例如,一些新兴的工厂利用这些资金购置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此外,改革后俄国的农业也开始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农产品产量逐渐提高,为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国内市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

对社会矛盾的缓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农奴获得自由后,反抗斗争减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有利于俄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为俄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

2. 消极影响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农民虽然获得了土地,但土地数量少、质量差,而且农民仍然受到地主和村社的双重压迫。这种情况导致俄国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农民生活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基础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