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 发明背景
在纸发明之前,人们使用的书写材料存在诸多不便。例如,龟甲、兽骨不易获取且雕刻困难;竹简沉重,不便携带,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重达一石(约120斤);丝帛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2. 发明过程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不过,早期的麻纸比较粗糙,还不适合书写。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所造的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易于书写。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3. 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它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保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广泛。造纸术传入朝鲜、日本、欧洲后,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欧洲,造纸术的传入取代了羊皮纸等昂贵的书写材料,促进了书籍的大量印刷和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二、医学成就
1.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时,战乱频繁,疫病流行,百姓大量死亡。
他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了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书中还记载了“人工呼吸”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 华佗
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它的使用使外科手术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例如,华佗可以在病人使用“麻沸散”麻醉后进行剖腹手术。
华佗还创编了“五禽戏”,这是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组成的健身操。“五禽戏”有助于强身健体,体现了中医的养生理念。
三、史学成就 - 《史记》
1. 作者及成书背景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司马谈立志编写一部通史,但未能完成就去世了。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开始撰写《史记》。
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游历各地,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曾因为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坚持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2. 内容和体例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载帝王事迹)、三十世家(记载诸侯和重要人物事迹)、七十列传(记载各类人物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等)。
3. 史学和文学价值
在史学方面,《史记》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史书,它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在文学方面,《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例如《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描写,“力拔山兮气盖世”,生动地展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许多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素材,如“鸿门宴”等。
四、宗教
1. 佛教的传入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初主要在统治阶层中传播,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佛法,一些高僧也来到中国,佛教开始在民间传播。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思想上,佛教的教义如因果报应、轮回等观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在艺术上,佛教艺术如佛教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的开凿,佛教造像等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形式。
2. 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它起源于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民间的神仙信仰等形成。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等境界。
道教对中国文化也有诸多影响,例如在医学方面,道教的养生术促进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在文学方面,许多道教神话故事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填空题:
一、造纸术相关
1.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3. 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用的原料有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等。
4. 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使得纸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
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5.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6.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7. 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三、华佗的医学成就
9. 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
10.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11. 华佗创编出了一套能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四、司马迁与《史记》
12.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
13.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4.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15. 《史记》的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16. 在《史记》中,本纪主要记述(帝王)事迹。
17. 列传主要记载(诸侯)和(人物)事迹等。
18.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9. 《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20.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七上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 七上第3课:远古的传说
- 七上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 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 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 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 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
- 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
- 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 七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
- 七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 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 七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七下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七下第2课:“贞观之治
- 七下第3课:“开元盛世”
- 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 七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
- 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 七下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 七下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 七下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七下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 七下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 七下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 七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 七下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 七下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 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七下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 七下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 七下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七下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七下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 七下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