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一、863计划

(一)计划背景

1. 国际高科技竞争的压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苏联的“尤里卡”计划等高科技发展计划相继出台。这些计划旨在通过发展高科技,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例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发展太空军事技术为核心,涉及到激光武器、导弹防御系统等众多高科技领域,这一计划如果成功实施,将使美国在军事和科技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中国面临着在高科技领域被发达国家拉开差距的严峻形势。如果不积极发展高科技,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地位,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将受到威胁。

2. 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科技的支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新的科技成果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例如,传统产业如制造业需要高科技来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农业需要高科技来实现精准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如医疗保健、通信等领域的发展都依赖于高科技的进步。

(二)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1. 提出过程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邓小平高度重视这一建议,立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国务院组织了200多位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

2. 研究领域

863计划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和海洋等高技术领域。在生物技术领域,研究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旨在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医疗保健等。例如,通过基因工程研发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营养价值;在医学上开展基因治疗的研究等。

在航天技术领域,继续推动卫星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的发展。在信息领域,注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的研发,如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新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等。在新材料领域,研发高性能复合材料、超导材料等,这些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等产业。

(三)计划的意义

1. 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863计划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通过在多个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例如,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中国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级计算机,这在气象预报、石油勘探、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地位,进而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2. 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

866计划带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众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催生了一批高科技企业。例如,在信息产业方面,推动了中国互联网、软件、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这些高科技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中国经济的质量和竞争力。

3. 培养高科技人才队伍

863计划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众多科研人员参与到项目研究中,通过科研实践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投身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这些高科技人才为中国的科技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1. 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当时,主要是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引进国外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技术,进行小规模的网络实验和研究。例如,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一些局部网络,用于科研数据的共享和交流。这些早期的网络建设为中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展与普及

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和普及阶段。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电信部门积极铺设网络线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不断涌现。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此后,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民数量逐年增加。

(二)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 经济领域

在经济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展示、销售、采购等活动。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出现,使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网络技术还促进了金融创新,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不断涌现,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和便利性。

2. 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网络技术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革。远程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各种课程,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许多高校开设了网络课程,供本校学生和社会人士学习。网络技术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优质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

3. 社会生活领域

在社会生活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媒体的兴起,如微信、微博等,使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社交互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娱乐休闲等内容。此外,网络技术在交通、医疗、旅游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交通部门通过网络提供交通信息查询服务,医院开展网上挂号、远程医疗等服务。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促进信息交流与传播: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人们可以在瞬间获取全球各地的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网络技术为社会进步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它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思维,许多新的商业模式、文化产品等都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例如,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2. 消极影响

信息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网络黑客攻击、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窃取用户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行诈骗活动。这给个人、企业和国家都带来了安全风险。

数字鸿沟现象:在网络技术普及的过程中,出现了数字鸿沟现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受益程度上存在差异。例如,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人们更容易获得网络资源,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部分人群可能因缺乏网络设备、网络知识等而无法充分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

三、科教兴国战略

(一)战略的提出背景

1. 科技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教育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高素质的人才是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例如,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科技和教育,通过大力投入科技研发和教育事业,保持了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2. 应对全球竞争的需要

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中国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大量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战略的主要内容

1. 强调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性

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 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要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一方面,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例如,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能够在企业中得到转化和应用。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战略的实施与意义

1. 实施情况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在科技方面,增加科研经费,建设科研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在教育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例如,国家实施了“985工程”“215工程”等高校建设项目,提高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

2. 意义

推动科技进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在许多科技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如高铁技术、5G通信技术等。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科技水平,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高国民素质:通过发展教育,中国的国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更多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更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这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文明程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促进经济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高素质的人才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历史基础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