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一、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民族矛盾的激化: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掠夺资源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横行霸道,他们以传教为名,强占土地、欺压百姓。例如,一些传教士与地方官府勾结,庇护教民,教民往往仗势欺人,这引发了广大民众对外国侵略者的强烈不满,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困境与民生疾苦: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在列强经济侵略下加速解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赔款,不断增加赋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民众渴望反抗外国侵略,改变现状。
2. 义和团的组织与发展
义和团最初是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原名“义和拳”,以练习武术、设坛传教等方式发展成员。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这个口号反映了义和团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清政府的幻想。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壮大,参加者多为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民众。义和团在各地设坛练拳,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二)列强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1. 义和团运动引起列强恐慌
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列强感到恐慌,他们担心义和团运动危及到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义和团的反帝活动,如攻击外国教堂、抵制外国商品等,直接冲击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列强认为必须采取行动来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他们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权。
2.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驱使
19世纪末,列强已基本完成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列强理想的掠夺对象。他们企图通过镇压义和团运动,进一步瓜分中国,把中国完全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例如,英国想巩固其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俄国妄图扩大在东北的权益等。
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
(一)战争的爆发与联军的组成
1. 战争的爆发
1900年6月,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向北京进发。战争一开始,义和团就与八国联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
2. 八国联军的组成与目的
八国联军的组成反映了当时列强在全球的侵略势力格局。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企图维护其在中国的经济霸权;美国刚刚崛起,希望在中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俄国想进一步扩大在东北的势力范围;日本则妄图通过侵华战争在中国获取更多的权益,提升其在亚洲的地位;法、德、意、奥等国也都想在中国分一杯羹。八国联军的共同目的就是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维护和扩大各自在中国的特权。
(二)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1. 义和团的英勇抵抗
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廊坊战役中,义和团和部分清军联合起来,英勇阻击八国联军。他们凭借简陋的武器,如大刀、长矛等,与装备精良的八国联军展开激战。义和团战士们不畏强敌,奋勇杀敌,使八国联军遭受重创,不得不退回天津。此外,义和团还在天津的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与八国联军进行了激烈战斗,给联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2. 清军的抵抗与合作
部分清军也参与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例如,聂士成率领的清军在天津保卫战中表现英勇。聂士成身先士卒,与八国联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然而,清政府内部存在着对义和团的不同态度,一些官员既想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又担心义和团势力壮大难以控制。这种矛盾的态度影响了清军与义和团的合作,也削弱了抵抗力量。
(三)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1. 攻陷北京后的暴行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进入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在北京城大肆抢劫财物,包括皇宫、王府、民宅等都未能幸免。例如,圆明园再次遭到洗劫,珍贵文物被掠夺一空。联军还屠杀无辜百姓,许多妇女儿童惨遭杀害,北京城陷入一片血海之中。
2. 对中国人民的残害与掠夺
八国联军在侵略过程中,还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各种残害。他们强迫中国百姓为他们搬运物资、修筑工事等,稍有不从就被杀害。在经济上,除了抢劫财物外,还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巨额赔款和各种权益。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与影响
(一)《辛丑条约》的签订
1. 条约签订的过程
1901年(农历辛丑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在谈判过程中,清政府处于完全的弱势地位。列强以武力为后盾,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清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只能接受这些条件。
2. 条约的主要内容
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经济陷入绝境。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不得不大量增加赋税,进一步压榨人民。
划定使馆区: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政府对首都部分地区失去了管辖权。
拆毁炮台与军事限制:清政府拆毁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削弱了中国的军事防御能力,使中国在军事上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
惩办官员:清政府被迫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员,永不叙用。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规定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这体现了列强对中国外交事务的控制,外务部成为清政府与列强进行外交交涉的专门机构。
(二)《辛丑条约》的影响
1.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完全形成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完全形成。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受到列强的严格控制。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
2. 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的加深
巨额赔款、列强的经济掠夺和军事控制,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增加赋税,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中国社会陷入更深的黑暗之中。这也促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亡图存之路,为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