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广泛使用。铁农具相较于之前的石制、木制农具更加坚硬和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例如,铁锄、铁犁等工具的出现,使开垦荒地、深耕细作变得更加容易。

牛耕的推广:牛耕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推广。牛耕是一种利用牛力拉动农具进行耕作的技术,它比人力耕作的效率更高,能够大面积地翻耕土地,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垦和利用,这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青铜铸造业依然发达,在铸造技术、造型和纹饰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此外,冶铁业开始兴起,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纺织业制陶业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日益繁荣。一些诸侯国的都城成为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等。各地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出现了许多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金属货币也开始广泛流通,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二、王室衰微

1. 表现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政治上,周王室在一些诸侯国内部的事务中逐渐失去了控制权,诸侯不再像西周时期那样严格听从周王的命令。例如,诸侯不再定时向周天子纳贡,甚至在周王室面临外部威胁时,诸侯也不再积极履行拱卫王室的义务。

在经济上,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减少。原本由诸侯贡献的财富和土地收入不断减少,周王室的经济实力逐渐衰落,这也导致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下降。

军事上,周王室的军队力量薄弱,无法像以前那样对诸侯进行军事威慑。周王室在与诸侯的军事对抗中往往处于劣势。

2. 影响

周王室衰微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诸侯不再受到周王室的强力约束,开始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的控制权而相互征战,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诸侯争霸

1. 诸侯争霸的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诸侯国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下,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增强,从而有了争夺霸权的物质基础。

政治野心膨胀:诸侯在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政治野心不断膨胀,希望能够在诸侯中称霸,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像春秋五霸那样号令诸侯。

2. 著名霸主及争霸活动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在政治上改革内政,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在经济上,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齐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崇周王室的名义下,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称霸: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多年后回国执政,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楚庄王称霸: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国力强盛。楚庄王不断向北扩张势力,在邲之战中打败晋国,饮马黄河,成为霸主。

其他霸主:除了上述三位著名霸主外,还有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也在春秋时期称霸一时。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为将,发展军事力量,打败楚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长期准备,最终打败吴国,北上会盟诸侯,成为霸主。

3. 诸侯争霸的影响

积极影响:

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例如,齐国的管仲改革、晋国的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人员往来,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

消极影响:

诸侯争霸导致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使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减少,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

动荡的春秋时期填空题

1.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铁农具和牛耕 )的使用。

2.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齐桓公 )。

3. 齐桓公任用( 管仲 )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逐渐强大。

4.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

5. 春秋时期,由于(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6.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城濮之战 )。

7. 春秋时期,( 周王室衰微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8.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 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显著提高。

9. 春秋时期,楚国在( 楚庄王 )的统治下国力强盛,成为霸主。

10. 诸侯争霸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 尊王攘夷 )”的名义进行征战。

课外:春秋时期主要事件时间表

1.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将都城从镐京东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周朝进入东周时期,春秋时代开始。

2. 公元前722年:《春秋》编年始于此年。这一年还发生了“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郑庄公打败了其弟共叔段。

3.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子桓王立;周郑交质,周王室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标志着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下降。

4. 公元前719年:郑国东门之役,郑庄公击败诸侯联军;州吁弑卫桓公。

5. 公元前707年:周郑交恶,繻葛之战爆发,郑国打败了周王室的军队,祝聃射王中肩,此役使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

6. 公元前704年:楚子熊通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国开始逐渐崛起。

7.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拜管仲为相,齐国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渐走向强盛。

8.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主持北杏之盟,这是诸侯主持会盟之始。

9.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会诸侯于甄,齐桓公始霸。

10. 公元前656年:齐楚召陵之盟,管仲与屈完进行谈判,楚国暂时向齐国低头;同年秦晋之间有“秦迎妇(太子申生之妹)于晋”,秦晋之好形成;这一年还发生了晋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奔。

11.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周襄王赐桓公文武胙,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12.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楚国,晋文公重耳称霸。

13. 公元前627年:秦晋殽之战,晋国大胜,俘虏秦三主将。

14. 公元前607年:赵穿杀灵公,赵盾未出境。

15.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周疆,问鼎之轻重。

16.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楚国大胜晋国。

17.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这是封建经济的开端。

18.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国战胜楚国。

19.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

20. 公元前512年:孙武著《孙子兵法》(也有说法认为成书时间可能略晚,但大致在春秋末期)。

21. 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吴王夫差大败越军,俘越王勾践。

22.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称霸。

23.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春秋》中的记事至这一年结束。

课外:春秋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

1. 《东周列国·春秋篇》:

这部剧于1996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主要根据小说《东周列国志》改编。它以五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为时间主线,通过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以及社会风貌。剧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烽火戏诸侯、管仲拜相、霸主齐桓、羊皮换相、赵氏孤儿、勾践灭吴等。演员阵容强大,制作精良,很好地还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姓生活习惯、衣冠仪礼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剧。

2. 《吴越争霸》:

2003年的电视剧,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争霸故事。“卧薪尝胆”“美人计”“苦肉计”“离间计”等计计连环,展现了两国之间的权谋斗争以及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实现复国并打败吴国的过程。

3. 《孔子》:

这是一部以孔子为主角的影视作品,讲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以及他博学的思想。通过这部作品,观众可以了解到孔子在春秋时期的经历、他的学说的形成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该剧对于细节非常考究,尽可能还原了古代场景,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春秋时期的历史氛围。

4. 《墨子》:

2009年上映的电影,以春秋时期为背景,主要人物是墨翟。影片讲述了公子特弑太子自立宋君,鲁直救出太子女逃到鲁阳尧山,墨翟和公输般、鲁阳燕、宋公特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墨子的思想和精神。

5. 《少年闵子骞》:

2012年的中国大陆古装电影。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讲述了闵子骞父母被迫逃亡宋国,闵母客死他乡,闵父续铉姚氏并生下两子后,闵子骞在家庭中遭遇种种困境,但始终坚守孝道的故事,体现了春秋时期的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

6. 《春秋祭》:

周朝晚期,晋国外有强敌、内有骊姬乱政,名满天下的绵上隐士介子推也被卷入其中。该剧围绕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展开,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纷争和人物的命运纠葛。不过该剧目前尚未确定具体上映时间。

历史基础

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