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1. 张骞通西域:

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但北方的匈奴经常侵扰边境。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经过: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时被匈奴骑兵队抓获,被扣留和软禁长达十年之久。后来张骞趁机逃脱,继续西行,历经艰难困苦,先后到达大宛、康居,最终抵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因新的国土肥沃且外敌威胁减少,无意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公元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初趁匈奴内乱逃回长安。此次出使历时十三年,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意义: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称之为“张骞凿空”,这一事件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真正形成,也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路线: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具体来说,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西域(今新疆地区),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的大秦(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统称)。

商品交换: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从西域输入中国的有良马、香料、宝石、药材等。

地位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形成发展: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在唐宋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不断延伸。

路线: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如广州、泉州等,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还通往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地。

3.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东汉的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在西域经营长达30年之久,重新控制了西域,打通了隔绝58年的丝绸之路。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率领使团先后到达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今伊朗境内)诸国及波斯湾沿岸,与沿途的5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到达欧洲,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由此全线贯通。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政治、军事、文化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旨在传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丝绸之路的填空题: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相关

1. 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出发时间是(公元前138年)。

3.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才返回长安。

二、丝绸之路的路线

4.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5. 西域主要是指今天我国(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6. 丝绸之路的东段主要在(中国境内),中段涉及中亚地区,西段则延伸到(地中海东岸)。

7. 丝绸之路的南线经过(阳关),北线经过(玉门关)。

三、丝绸之路的意义

8.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9.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方。

10.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 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香料)、(玻璃)等传入中国。

12. 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使得(佛教)等宗教传入中国。

四、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3.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4. 西域都护的设置,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15.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16. 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之久。

17.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8. 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到达大秦。

19. 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发展,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

20. 汉朝在西域设置的官职,除了西域都护,还有(戊己校尉)等官职负责屯田等事务。

历史基础

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