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一)背景
1. 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这些独立省份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来协调革命行动,推动革命向全国胜利发展。
2. 革命派的推动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长期的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中,一直倡导建立民主共和国。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派积极筹备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权,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二)成立过程
1. 南京的选择
南京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同时,南京远离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北京,具有相对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南京是当时革命力量较为集中的地区,有众多的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支持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
2. 临时政府的组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包括了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临时政府下设各部,如陆军部、外交部、财政部等,由黄兴、王宠惠、陈锦涛等分别担任各部总长。临时政府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了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
(三)临时政府的政策和措施
1. 政治方面
临时政府宣布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这一举措体现了与旧的封建王朝纪年方式的决裂,是建立新的共和制度的象征。同时,临时政府积极推行民主政治,倡导平等、自由等观念,鼓励人民参与政治活动。
2. 经济方面
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这些法令旨在鼓励民间投资办厂,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对新办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提供资金支持等政策,吸引了许多人投资实业,掀起了一股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
3. 社会方面
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如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这些法令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追求,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社会习俗,提高国民素质。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一)目的
1. 限制袁世凯权力
1912年,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即将成为中华民国的总统。革命派担心袁世凯独裁专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保护革命成果,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2. 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从根本上来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确立民主共和制度,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内容
1. 主权在民
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一规定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主权在君的观念,是民主共和制度的核心体现。
2. 公民权利
国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同时还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这些规定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 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参议院有权立法、弹劾总统等;行政权归总统及内阁,总统负责执行法律、统率军队等;司法权由法院掌握,法院负责审判案件。这种三权分立的体制旨在防止权力的集中和滥用,保证民主共和制度的运行。
(三)意义
1. 法律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2. 思想意义
约法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民主自由的思想内涵。它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人们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3. 政治意义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约法对袁世凯的权力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尽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它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树立了一个标杆,为后来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参考。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一)背景
1. 袁世凯的实力与野心
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的强大军事力量。北洋军是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编练的新式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袁世凯凭借北洋军在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本人野心勃勃,妄图夺取全国政权,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
2. 帝国主义的支持
帝国主义列强希望在中国保持一个稳定的、能够维护其在华利益的政权。他们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可以控制的人物,因此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例如,英国、美国等国在经济、外交等方面对袁世凯给予支持,向革命派施加压力。
3. 革命派内部的妥协
革命派内部存在着一些妥协势力。他们对袁世凯的实力和帝国主义的压力存在恐惧心理,认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就可以将政权交给他。这种妥协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革命派的斗争意志,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提供了机会。
(二)过程
1. 南北议和
1911年12月,南北双方开始议和。南方革命派以伍廷芳为代表,北方以唐绍仪为代表。在议和过程中,袁世凯一方面表示赞成共和,另一方面又向革命派施加压力。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逐渐占据上风,同意在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的条件下,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
2. 清帝退位与袁世凯当选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随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三)影响
1. 政治局势的变化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开始逐步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他试图恢复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打压革命力量。这导致中国的政治局势再度陷入动荡不安,民主共和制度面临严重挑战。
2. 革命理想的受挫
革命派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遭受严重挫折。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使刚刚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期望落空,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