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一、北伐战争的背景

(一)国内政治形势

1.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政治腐败、黑暗。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奉系等多个派系,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连年混战。例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这些战争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军阀们还实行独裁统治,残酷压迫人民,广大民众渴望结束这种混乱局面。

2. 南方革命政权的发展

在南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经过一系列革命斗争,建立了广州革命政权。广州革命政权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黄埔军校为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干部,如周恩来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军事人才基础。同时,广州革命政权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二)民众革命要求高涨

1. 工农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进行罢工斗争,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待遇等。例如,各地的工人罢工此起彼伏,显示出工人阶级的力量。农民运动也日益兴起,在广东、湖南等地,农民协会纷纷成立,农民们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反抗地主的剥削。工农运动的发展为北伐战争提供了群众基础。

2. 民族意识的觉醒

经过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五四运动等,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人们认识到必须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促使广大民众积极支持北伐战争,希望通过北伐来改变中国的命运。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

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国共合作后,在政治上,共同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在组织上,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帮助国民党建立基层组织等;在军事上,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军事人才。国共合作的建立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障。

2. 合作对北伐战争的推动作用

国共合作使国民党获得了新生,也为共产党提供了公开组织和领导工农运动的有利条件。两党合作能够整合各方力量,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北伐。例如,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和组织工农群众的作用,为北伐军提供了后勤保障、情报支持等,有力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二、北伐战争的经过

(一)北伐战争的开始与目标

1. 战争的开始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北伐军以蒋介石为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北伐军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即先消灭吴佩孚,再消灭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北伐军出师时约10万人,兵分三路向北进军。

2. 北伐的目标——北洋军阀三大势力

吴佩孚:直系军阀吴佩孚是北伐军首先要消灭的目标。吴佩孚的势力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一带。他的军队号称20万,但实际上战斗力参差不齐。北伐军在湖南、湖北战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如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等,击败了吴佩孚的主力,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孙传芳:孙传芳是直系军阀的另一支重要力量,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五省。在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后,北伐军将矛头指向孙传芳。北伐军在江西等地与孙传芳的军队展开激战,经过一系列战斗,孙传芳的部队也被击败。

张作霖: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势力主要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在吴佩孚和孙传芳被击败后,张作霖成为北伐军最后要消灭的目标。然而,由于日本等帝国主义的干涉,北伐战争未能彻底消灭张作霖的势力。

(二)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1. 汀泗桥战役

1926年8月,北伐军与吴佩孚的军队在汀泗桥展开激战。汀泗桥是湖北南部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吴佩孚企图凭借汀泗桥的险要地势阻止北伐军的进攻。北伐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正面进攻任务,他们奋勇作战,经过激烈战斗,突破了吴佩孚的防线,占领了汀泗桥。汀泗桥战役的胜利为北伐军进军武汉打开了通道。

2. 贺胜桥战役

汀泗桥战役后,北伐军继续向贺胜桥推进。贺胜桥是吴佩孚的又一重要防线。吴佩孚亲自督战,集中了大量兵力企图阻止北伐军前进。北伐军在贺胜桥战役中再次发挥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叶挺独立团依然冲在最前面,经过浴血奋战,北伐军再次取得胜利,突破了贺胜桥防线,吴佩孚的主力被基本消灭,北伐军直逼武汉。

3. 南昌战役

在消灭吴佩孚的主力后,北伐军开始进攻孙传芳。1926年9月,北伐军对江西南昌发起进攻。南昌是孙传芳在江西的重要据点。北伐军在南昌战役中经历了多次反复,起初由于轻敌等原因,北伐军遭受了一些挫折,但后来经过调整战术,加强兵力,最终在11月占领了南昌,孙传芳的势力受到重创。

(三)工农群众的支援

1. 工人运动对北伐的支持

在北伐战争期间,各地工人阶级积极响应。例如,在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武汉的工人阶级举行了大罢工,支援北伐军的军事行动。工人还组织了运输队、担架队等,为北伐军运送物资、抢救伤员。在上海,工人阶级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配合北伐军解放上海。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建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

2. 农民运动对北伐的支持

农民运动也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农民协会组织农民为北伐军带路、送情报、运送粮食等。农民还在当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打击土豪劣绅,为北伐军稳定后方。例如,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迅猛,农民们组织起来,推翻了封建地主的统治,建立了农民政权,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

三、北伐战争的结果与影响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与成果

1.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大部分地区,革命势力从南方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使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走向崩溃。

2. 革命根据地的扩大与巩固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广州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并巩固。在长江流域,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之一。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武汉国民政府成立,这是一个由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政权。武汉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开展土地革命等,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二)北伐战争中的危机与失败

1. 帝国主义的干涉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开始干涉北伐战争。例如,英国制造了万县惨案,炮轰四川万县县城,造成大量中国军民伤亡。在上海,帝国主义列强增兵租界,阻止北伐军进入上海。帝国主义还分化革命阵营,支持蒋介石等右派势力,这为北伐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2.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在北伐战争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国民党右派开始叛变革命。蒋介石、汪精卫等右派势力在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反革命政变。这两次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北伐战争遭到严重挫折,最终失败。

(三)北伐战争的影响

1. 政治影响

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虽然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北伐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目标,但它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北伐战争也展示了国共合作的强大力量,使人们看到了反帝反封建革命胜利的希望。

2. 社会影响

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北伐军占领的地区,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例如,农民运动中,农民们打倒土豪劣绅,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北伐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观念的变革,民主、平等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3. 军事影响

北伐战争锻炼和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积累了军事斗争的经验,提高了领导军事斗争的能力。同时,北伐战争也使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一些新的军事战术和战略思想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历史基础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