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1. 平型关大捷:

背景: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1937 年 9 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

概况:1937 年 9 月 25 日,八路军第 115 师在平型关一带设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与敌进行白刃格斗。

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同时也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战争初期,国内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这些错误观点。他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从而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结论。《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 1940 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 1 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开展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创造多种战法,如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经济上,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团结了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3. 百团大战:

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

概况: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参战部队达到 105 个团,故称“百团大战”。战役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战果:百团大战历时数月,进行大小战斗 1800 多次,毙伤俘日伪军 4 万多人,破坏交通线 2000 多公里,拔掉据点近 3000 个。

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基础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