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 东汉的建立:

西汉灭亡:西汉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不过,王莽的新朝改革措施脱离实际,引发社会混乱,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东汉建立:新朝末年,刘秀在起义军中崛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

2. 兴盛——光武中兴:

措施:

解放奴婢:刘秀连续下达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改善了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也解决了战乱后土地荒芜、人口不足的状况。

减轻负担与刑罚:建武六年,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三十税一,同时减轻刑法,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行政改革: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例如,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民族政策: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了民族矛盾。

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 东汉的衰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依靠父兄等外戚势力管理朝政,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官夺回权力,从而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危害: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政治日益腐败,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例如,外戚梁冀立了3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横行霸道。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一些正直的官员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形成“党人”势力。宦官集团为打击党人,两次兴起党锢之祸,许多党人被逮捕、流放或处死,这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东汉政权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4. 打击——黄巾起义:

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尖锐。

概况: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向朝廷发起攻击。

影响: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同时,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改刺史为州牧,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导致州牧拥兵自重,形成了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东汉主要事件时间表

1. 新朝时期(9 年 - 23 年)

王莽建立新朝,进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制,如“王田制”、改革币制等,导致社会更加混乱。

新朝末年,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爆发。

2. 东汉建立(25 年)

刘秀在众多起义军中崛起,于公元 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

3. 光武中兴(25 年 - 刘秀末年)

刘秀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解放奴婢、减轻田赋、实行三十税一、兴修水利、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等,使东汉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 明章之治(57 年 - 88 年)

汉明帝时期(57 年 - 75 年):汉明帝刘庄继位,继续推行刘秀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对外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和管理。

汉章帝时期(75 年 - 88 年)汉章帝刘炟继承父业,与民休息,社会风俗淳厚,天下太平,文治武功皆有很大成就,史称“明章之治”。

5. 永元之隆(88 年 - 105 年)

汉和帝刘肇继位后,联合宦官扫清了窦氏外戚,开始亲政。他减免税费,扶持小农经济;政治上任用廉吏;对外任用班超做西域都护,派窦固痛击北匈奴,东汉国力达到鼎盛,这一时期被称为“永元之隆”。

6.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 - 末期)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听政,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回权力,又导致宦官专权。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政治日益腐败。

较为著名的外戚有窦宪梁冀等;宦官如桓帝时的单超等“五侯”。

7. 党锢之祸(两次,分别在桓帝、灵帝时期)

东汉后期,正直的官员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形成“党人”势力。宦官集团为打击党人,两次兴起党锢之祸,许多党人被逮捕、流放或处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

8. 黄巾起义(184 年)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9. 群雄割据(189 年 - 220 年)

董卓之乱(189 年 - 192 年):189 年,汉少帝刘辩继位,权力由宦官把持。何太后和哥哥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发生冲突,何进被宦官杀死,大权由董卓接手。董卓废刘辩,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后来被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义子吕布所杀。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196 年):东逃的汉献帝被曹操掳走,曹操以护驾之功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

曹丕代汉(220 年):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东汉灭亡。

东汉兴衰的填空题:

一、东汉的建立相关(8道)

1.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 刘秀在(鄗城)(地点)称帝,重建汉朝政权。

3. 刘秀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壮大自己,最终建立东汉。

4. 东汉建立后,刘秀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一。

5. 刘秀的军队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王莽的军队,这为他日后建立东汉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战役发生在(公元23年)。

6.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7. 刘秀建立东汉后,在政治上推行(柔道)治国。

8. 东汉初期,刘秀在地方上实施(度田令),以加强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

二、光武中兴相关(6道)

1. 光武中兴时期,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 在光武中兴时,刘秀减轻(田租),三十税一。

3. 刘秀加强中央集权,他削弱(三公)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

4. 光武中兴期间,刘秀还注重(吏治),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各级官员。

5. 刘秀在位期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

6. 在经济方面,光武中兴时注重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发展。

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关(6道)

1.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2. 东汉时期,(窦宪)是著名的外戚,他权倾一时。

3. (和帝)时期开始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4. 东汉后期,(梁冀)这个外戚专权时,骄横跋扈,甚至毒杀皇帝。

5. 为了对付外戚,皇帝往往依靠(宦官)的力量,导致宦官势力大增。

6.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最终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落)。

历史基础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