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 经济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新兴的商人阶层出现,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各地的物资交流和文化传播。

2. 政治方面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竞相招揽人才,鼓励不同的思想学说。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士阶层崛起并活跃起来。士阶层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有文化知识,或能文或能武,在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思想文化方面

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私学兴起后,平民也有机会接受教育,这就培养了大量有学识的人,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人才条件。

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1. 儒家

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统治者要爱惜民力,用道德感化人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在教育方面,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都可以接受教育。他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要关注民生。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和国家。

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就有善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发展善性。

荀子:荀子也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人物。他主张实行礼治,认为礼义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人的品德。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改变人的恶性

2. 道家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的存在。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统治者不应过多地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这样社会才能达到和谐。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他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易、长短、高下等,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他辩证法思想的典型体现。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追求精神自由。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3. 墨家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战国初期。他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无差别地爱一切人,不论亲疏贵贱;“非攻”则是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

在政治上,墨子主张尚贤,认为统治者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不论出身贵贱。他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认为这是导致国家贫穷、人民困苦的原因之一。

4. 法家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战国末期。他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最好准则,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韩非强调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他认为君主应该掌握绝对的权力,利用权术驾驭臣民,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个学派的思想主张为各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法家思想为秦国的商鞅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促使秦国走向富强并最终统一六国

2.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众多的思想流派相互辩驳、相互吸收,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有着深远影响,法家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撑等

百家争鸣填空题:

1.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2. 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3. 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4.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5. 老子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

6.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7.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8. 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9.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10.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

11.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12. 老子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13.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14.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来改变。

15.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指(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16. 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爱人)。

17.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

18. 孟子的思想在(宋明理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9.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

20. 墨家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与儒家学说并称。

课外:百家争鸣时期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在政治上,倡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教育方面,他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培养了众多弟子,其言论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在人性论上,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儒家 荀子:

战国末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如同船与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道家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了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其思想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他的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优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庄子》。

墨家:墨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爱人如己,人们之间相互关爱、互利共赢。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反对奢侈浪费。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为秦朝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代表作有《韩非子》。

法家 商鞅:

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家,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他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的作用,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纵横家 苏秦: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即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他曾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在一段时间内不敢轻易出兵攻打其他国家。

纵横家 张仪:

与苏秦同一时期,主张连横,即秦国与其他国家分别结盟,以打破合纵联盟,从而实现秦国的统一大业。

兵家 孙武: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尊称为“兵圣”。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 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他著有《孙膑兵法》,在战争策略和战术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杂家 吕不韦:

秦国丞相,组织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该书融合了道家、儒家、法家等多家思想,内容丰富,是杂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

阴阳家 邹衍:

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往复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政治和历史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课外:百家争鸣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

《孔子》:这部电影展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儒家思想。

《大秦帝国》系列:其中包含了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描绘,以及法家、儒家等思想的交锋。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为背景,展现了兵家思想的智慧。

《东周列国·战国篇》: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档关于百家争鸣的讲座节目,通过专家的讲解,深入探讨了各个学派的思想。

历史基础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