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 建立背景
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 汉初的社会状况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田野荒芜,人口锐减,百姓生活困苦,粮食奇缺,物价飞涨,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当时的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家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
二、休养生息政策
1. 原因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决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 措施
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汉初统治者大幅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田赋税率从秦朝的“收泰半之赋”(三分之二)降低到十五税一,后来又减为三十税一。同时,减少百姓的徭役和兵役征发,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重视农业生产:汉初统治者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例如,下令让士兵复员回乡务农,释放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人,让他们成为自由民从事农业生产。此外,还提倡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对商人征收重税,以促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三、“文景之治”
1.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措施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轻徭薄赋:汉文帝和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田赋税率三十税一成为定制。徭役方面,他们尽量减少百姓的服役时间和人数。
减轻刑罚:文帝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等。例如,废除肉刑中的黥刑(脸上刺字)、劓刑(割鼻)等,改为笞刑(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臀部),这体现了对人权的一定尊重,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提倡节俭:汉文帝以身作则,生活十分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园林等都没有增加,还多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他自己身着粗布衣服,所使用的帷帐也没有刺绣等装饰。汉景帝也继承了文帝的节俭作风。
重视农业:文景时期,统治者多次下令劝课农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例如,他们亲自下田耕种,为百姓做出表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文景之治”的表现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史书记载,当时仓库里堆满了粮食,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社会稳定:由于减轻了刑罚,社会秩序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犯罪率较低。整个社会呈现出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繁荣景象。
3. “文景之治”的意义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它为后来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西汉的国力得到极大增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填空题
1.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3.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4. 汉高祖刘邦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5. 汉高祖刘邦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6. 汉初为了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如(十五税一)。
7.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8. 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将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9. 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10. 汉文帝在位期间,还减轻(刑罚),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11. 汉景帝把田赋定为(三十税一),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朝末年。
12. 汉景帝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13. 在“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4. 文景时期,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这一现象被称为(“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15. 西汉初期,为了稳定民心,汉初统治者采取了(稳定物价)的措施。
16.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释放奴婢)这一举措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17. 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18. 在“文景之治”期间,(马匹)的数量大增,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
19. 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
20. “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