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 张骞通西域:
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但北方的匈奴经常侵扰边境。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经过: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时被匈奴骑兵队抓获,被扣留和软禁长达十年之久。后来张骞趁机逃脱,继续西行,历经艰难困苦,先后到达大宛、康居,最终抵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因新的国土肥沃且外敌威胁减少,无意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公元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初趁匈奴内乱逃回长安。此次出使历时十三年,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意义: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称之为“张骞凿空”,这一事件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真正形成,也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路线: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具体来说,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西域(今新疆地区),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的大秦(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统称)。
商品交换: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从西域输入中国的有良马、香料、宝石、药材等。
地位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形成发展: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在唐宋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不断延伸。
路线: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如广州、泉州等,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还通往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地。
3.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东汉的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在西域经营长达30年之久,重新控制了西域,打通了隔绝58年的丝绸之路。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率领使团先后到达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今伊朗境内)诸国及波斯湾沿岸,与沿途的5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到达欧洲,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由此全线贯通。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政治、军事、文化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旨在传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丝绸之路的填空题: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相关
1. 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出发时间是(公元前138年)。
3.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才返回长安。
二、丝绸之路的路线
4.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5. 西域主要是指今天我国(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6. 丝绸之路的东段主要在(中国境内),中段涉及中亚地区,西段则延伸到(地中海东岸)。
7. 丝绸之路的南线经过(阳关),北线经过(玉门关)。
三、丝绸之路的意义
8.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9.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方。
10.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 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香料)、(玻璃)等传入中国。
12. 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使得(佛教)等宗教传入中国。
四、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3.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4. 西域都护的设置,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15.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16. 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之久。
17.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8. 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到达大秦。
19. 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发展,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
20. 汉朝在西域设置的官职,除了西域都护,还有(戊己校尉)等官职负责屯田等事务。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北宋的政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