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 发现地点: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周口店地区有多个洞穴,为北京人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2.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 外貌特征:
北京人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如头部眉骨粗大、前额低平、嘴巴前伸等,但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立行走,具备了一定的人类特征,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4. 使用工具:
类型: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石器是通过简单的敲击、砸打等方式制作而成,比较粗糙,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用途:北京人用石器来砍伐树木、挖掘植物根茎、猎捕动物等,以获取食物和生存所需的资源。
5. 社会组织: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的力量难以应对自然的威胁和获取足够的食物,所以他们往往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6. 火的使用: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他们可能通过雷击、森林火灾等自然现象获得火种,然后将其保存下来。火的使用对北京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用来烧烤食物,使食物更容易消化和吸收,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可以用来取暖,抵御寒冷的气候;还可以用来驱赶野兽,保护自己的安全。
7. 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关于“北京人”的填空题
关于北京人的填空题:
1. 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大约是(距今约70万—20万年)。
3.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被称为(旧石器)。
4.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5. 北京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是(采集和狩猎)。
6.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具有(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的特点。
7.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棒)。
8. 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
9. 北京人会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10. 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方法是(打制方法)。
11.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12.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13.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是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4. 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这使得他们的(前肢)得以解放,能够从事更复杂的劳动。
15. 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的发现,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16. 北京人在采集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17. 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约为(1088毫升),比现代人的脑容量小。
18. 北京人用(粗糙的石器)切割食物、挖掘植物根茎等。
19. 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群)。
20.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灰烬层,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北宋的政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