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局势
1. 淝水之战影响
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率领的大军被东晋击败。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原来被前秦统一的各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如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此外还有前燕、后燕、西秦、大夏等众多政权相互割据。
二、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1. 北魏建立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向南迁移。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2. 统一北方过程
北魏建立后,逐步强大起来。拓跋珪和他的后继者们积极对外扩张。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许多问题。鲜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如在统治区内,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鲜卑族与汉族百姓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而且,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控制和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
2. 改革内容
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也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推行汉化政策
改说汉语: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这一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语言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改穿汉服:要求鲜卑官员和百姓改穿汉族服饰,汉族服饰的推广使得鲜卑族在外观上更加接近汉族,减少了民族隔阂。
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例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改姓措施使鲜卑族的姓氏与汉族姓氏体系接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联系,促进了两个民族在血缘上的融合。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使北魏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
3. 改革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鲜卑族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习俗和政治制度,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使汉族文化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改革还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北方民族大融合
1. 民族融合的表现
经济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例如,鲜卑族在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开始垦荒种地。
生活习俗上: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等方面相互影响。如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建造房屋,汉族也受到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
文化上: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教育,学习儒家经典等汉族文化知识。同时,汉族文化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2. 民族融合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关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填空题: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5题)
1.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
2.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地域基础。
3. 北魏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4. 鲜卑族原有的(旧俗)不利于对广大汉族地区的统治。
5. 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对鲜卑族产生了吸引和示范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8题)
1. 孝文帝改革中,在政治上,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2.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3. 在文化上,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4. 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5. 孝文帝还要求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自己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
6.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以加强民族联系。
7. 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改革鲜卑族旧的习俗。
8. 在服饰方面,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3题)
1.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使鲜卑族迅速向封建化过渡。
2. 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深远,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四、北方民族大融合表现(2题)
1. 在经济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也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
2. 在生活习俗上,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相互影响。
五、北方民族大融合意义(2题)
1. 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
2. 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北宋的政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