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1. 夏朝的建立
建立背景: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不断加强。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是因为治水有功,在部落联盟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政治制度:夏朝建立了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还设有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机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2. 夏朝的灭亡
内部腐败: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奢侈残暴,搜刮民财,建造豪华宫室,终日饮酒作乐,还大量征发百姓为其建造宫殿,百姓苦不堪言。
外部压力:在桀的统治下,夏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同时周边部落也对夏朝虎视眈眈。商部落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打夏桀,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二、商朝的兴衰
1. 商朝的建立
商汤率领部落军队打败夏桀后,建立了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
2. 商朝的发展
政治方面:商朝的政治制度在夏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商王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同时,商朝已经有了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
经济方面:商朝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畜牧业方面,饲养的家畜种类繁多;在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业是商朝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朝的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司母戊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迁都情况:商朝在建立后多次迁都,直到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商朝的都城才稳定下来。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 商朝的灭亡
社会矛盾激化: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他也是一个暴君。他在位期间,加重赋税,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被周所灭:此时,位于西部的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大战,商军阵前倒戈,周军大获全胜,商朝灭亡。
三、周朝的建立与发展
1. 西周的建立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分封制的实行,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西周对全国的统治。
宗法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 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西周后期,周厉王在位时,由于他的残暴统治,与民争利,引起了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的不满。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走,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西周灭亡:周幽王时,他昏庸无道,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来犬戎族攻破镐京,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4. 东周的建立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关于“夏商周的更替”的填空题:
一、夏朝相关
1. 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
3. 夏朝的都城在(阳城)(注:也有其他说法,如阳翟等,根据教材主要表述为准)。
4. 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是(桀),他的残暴统治导致夏朝灭亡。
二、商朝相关
5. 商朝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
6. 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
7. 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后来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商朝又被称为(殷朝)。
8. 商朝的都城殷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
9.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是(纣),他的昏庸无道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三、西周相关
10. 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
11. 西周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
12. 西周的都城是(镐京),位于今(陕西西安)。
13. 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朝军队,建立西周。
14. 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15. 西周后期,周厉王在位时,发生了(国人暴动)。
16. 西周最后一个君主是(周幽王)。
17.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18.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四、综合及拓展
19.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体现了朝代兴衰与(君主统治、民心向背等)密切相关。
20.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对后世(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课外:夏、商、周主要事件时间表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
约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也有说法认为夏朝的建立者为大禹之子启。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标志着禅让制的结束,“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启的统治时期:启继位后,发生了与伯益的王位之争,最终启取得胜利,巩固了王位世袭制,还进行了与东夷部落的战争。
太康失国: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后,耽于享乐,不理国政,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夺取了政权,太康投靠斟鄩氏部落。
少康中兴:禹的四世孙少康长大以后,励精图治,击败寒浞夺回了夏朝天下。
夏朝衰落:少康之后,夏朝势力不断衰退。
约前1600年:夏桀在位时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天下诸侯大多背弃桀而投靠商汤,商汤起兵讨伐桀,在鸣条之战将他击败后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约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约前1300年:盘庚迁都至殷,此后商朝统治稳定,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因此商朝又被称为殷朝。
商纣王时期:商纣王统治残暴,征收繁重的赋税,滥用酷刑残害人民,统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约前1046年:周武王于孟津会师西方诸国,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商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初期:周武王为了稳固统治,推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亡,西周开始衰落。
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时,西周被犬戎所灭。
课外:夏、商、周相关的影视作品
电视剧《封神榜》:该剧讲述了商末时期,姜子牙率领一群能人异士辅佐武王伐纣的故事。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通过精心收集考证,复原了两千多年来广为流传的有关春秋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如:千金一笑、唇亡齿寒、赵氏孤儿、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孔夫子高山仰止、伍子胥过昭关等。
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剧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电视剧《楚汉传奇》:讲述了秦始皇猝死,奸臣弄权,秦二世继位,残暴不仁,滥征民力,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恰此风云际会之际,各英雄豪杰,烽起八荒,纷纷下海,群雄逐鹿中原的故事。
电影《轩辕大帝》:以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元妃嫘祖的传奇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五千年前有熊氏部落首领姬地率领族人渡黄河、斗猛兽、联合氏族战蚩尤、最终统一华夏各部落的壮阔史诗。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该片讲述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北宋的政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