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活动目标

通过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考古发现成果的解读,以考古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发展趋势。

通过运用考古发现成果说明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的结论,初步学会从实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点与空间分布的梳理,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重要考古发现

北京人遗址: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等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进行考古调查,后发现石英碎片等人工加工痕迹。1926年,师丹斯基发现两颗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处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会使用火,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仰韶文化遗址: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仰韶村的文化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色彩鲜艳,图案丰富,有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图案等,这些彩陶大多是生活用具,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等精神追求。

河姆渡文化遗址:1973年,浙江余姚的农民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偶然发现河姆渡遗址。这里有大量的木建筑遗迹、稻谷遗迹、陶器、骨器等文物,其独特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人的智慧结晶,适应了当地地势低洼、潮湿多雨的环境,同时也证明了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多元一体的格局:不同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如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长江流域的玉器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同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如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来自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因素,这种交流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农业文明的发展:在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农业生产就已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各地区考古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遗迹,如石斧、石镰、稻谷、粟等。农业技术也不断进步,如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水利工程,表明当时已掌握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

社会组织的演变:早期人们主要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如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中房屋排列整齐,墓地有一定规划。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向国家雏形演变,良渚古城遗址的规模宏大,城墙、宫殿、水利工程等设施齐全,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具备了国家的雏形。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哪些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组建小组:学生根据“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考古发现”主题进行分组,如分为侧重“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小组。

资料搜集:学生通过图书、网络、博物馆等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分析探讨考古发现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联系。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全班同学结合各组成果展开讨论,总结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特点。

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