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政治方面:
战国七雄格局形成:春秋后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齐国的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形成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局面。之后,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大国并立,被称为“战国七雄”,其分布方位按照“东南西北到中间”的口诀来记忆。
兼并战争频繁:
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例如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双方投入的兵力都数以十万计,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中,齐国军事家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大败魏国;马陵之战,齐国再次击败魏国,魏国实力大损;长平之战,秦国战胜赵国,使得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这些战争使得各国的疆域不断变化,国家的实力此消彼长。
发展趋势:战争的目的从春秋时期的争霸逐渐转变为兼并土地和人口,各国纷纷谋求统一,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 经济方面:
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农作物产量增加。例如,铁犁的使用可以更轻松地翻耕土地,牛耕则节省了人力,让大面积的农田耕种成为可能。
手工业的进步: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化,出现了许多专业化的手工业者。冶铁、纺织、陶瓷等手工业部门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冶铁技术的提高,使得铁制工具和武器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提升,为农业生产和战争提供了更好的装备。
商业的繁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日益兴旺。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各地的商品交换频繁,金属货币开始广泛流通。一些大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巨额财富,甚至能够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3. 社会变革方面:
土地制度的变化: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来的国有土地被分割成小块,归私人所有,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导致了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阶级结构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他们通过购买土地、开垦荒地等方式获得了大量土地,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农民阶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他们拥有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但也面临着地主阶级的剥削。
4. 改革方面: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鼓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 水利工程方面:
都江堰的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并且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填空题:
1.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诸侯国是(秦国)。
2. 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3. 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 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5.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6. 都江堰是由(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7.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之上。
8. 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9.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东边的诸侯国是(齐国)。
10.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课外:战国时期主要事件时间表
1. 第一阶段(前468年——前403年):晋楚中兴与君权政治变革扩大
前468年,越迁都琅琊;三桓攻鲁哀公,公奔卫;晋荀瑶伐郑。
前467年,秦庶长将兵拔魏城。
前465年,卫悼公卒,敬公立。
前464年,越王勾践卒;晋荀瑶再伐郑。
前458年,晋知韩赵魏分范、中行地。
前455年,晋荀瑶并韩赵围赵晋阳。
前453年,韩赵魏灭知,分其地。
前445年,楚惠王灭杞。
前444年,秦厉共公伐义渠,俘其王。
前403年,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三晋独立。
2. 第二阶段(前402年——前370年):韩魏赵三晋联合瓜分中原,魏国独霸
前402年,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三晋伐楚,败之大梁、榆关,魏取大梁。
前387年,蜀取秦南征,秦伐蜀,复取南郑;魏伐秦,败于武下。
前376年,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
前375年,韩灭郑,因徒都之;魏取楚榆关。
3. 第三阶段(前369年——前341年):楚齐秦韩先后崛起并联合压制魏
前364年,秦败魏于石门,斩首六万,赵救之石阿。
前356年,商鞅变法。
前353年,齐救赵,败魏于桂陵。
前341年,齐救韩,攻魏东、围平阳,败魏于马陵。
4. 第四阶段(前340年——前311年):魏衰落,齐楚秦并立为三强
前338年,秦败魏岸门,虏其将魏错。
前334年,齐魏会徐州而相王。
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败之函谷。
前316年,秦司马错灭蜀,灭苴、巴。
5. 第五阶段(前310年——前284年):楚的衰落,秦齐的东西对峙,赵燕的先后崛起
前307年,赵攻中山到房子;秦悼武王死,昭襄王立。
前306年,秦使向寿平宜阳,樗里子、甘茂伐魏;赵攻中山到宁葭,西略胡地到榆中,林胡王献马。
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率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大败,仅剩莒、即墨二城。
课外:战国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
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
包括《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大秦赋》。该系列以秦国为视角,展现了秦国从弱到强,最终统一六国的历程。例如《大秦帝国之裂变》主要围绕秦孝公和商鞅展开,讲述两人通过变法使秦国走上强大之路;《大秦赋》呈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人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故事。剧中有修郑国渠、著《吕氏春秋》、荆轲刺秦王等许多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
1999 年上映,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一统山河的二百多年中,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一般 2 - 3 集一个故事,其中包括孙膑庞涓的斗法、商鞅变法、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荆轲刺秦王等。
电视剧《虎符传奇》:
讲述了战国时期,信陵君为了救赵国,偷出虎符,调兵遣将的故事。剧中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
电视剧《吕不韦传奇》:
以吕不韦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在秦国的政治生涯以及与赵姬、嬴政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权力斗争,展现了战国末年秦国的政治局势和宫廷纷争。
电影《荆轲刺秦王》:
1999 年上映,由陈凯歌导演,巩俐、张丰毅、王志文主演。影片对战国末期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了解构,比如张丰毅饰演的仁义但有些犹豫不决的荆轲,尤其是李雪健饰演的秦始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象。该片是难得的忠于历史的战国题材电影,场面和角色表演都较为出色。
《电影大兵小将》:
2010 年上映,由丁晟执导,成龙、王力宏、刘承俊等主演。该片主要讲述了公元前 227 年,卫国军队在凤凰山遭遇梁军伏击,血战之后唯有受重伤的卫国大将军和装死的梁国士兵二人存活,将军有着统一诸国的宏图壮志,而小兵只想过自己的太平日子,两人因理念不同在逃亡路上发生了一系列趣事。
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
2019 年上映,是国内首档剧情式历史纪录片。该片以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战国七雄的视角,解读了各国的兴衰历史和文化特点,通过演员的演绎和历史场景的还原,展现了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纪录片《风云战国之枭雄》:
是《风云战国》系列的第二部,汇集了张博、黄维德、宋洋、苏可、齐溪、聂远、吴樾等实力派演员,通过战国时期七个枭雄的故事,探索兴亡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