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1. 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得民不聊生,加上民族压迫严重,广大人民不堪忍受。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使得元朝的统治根基动摇。
2. 朱元璋的崛起与明朝建立
在众多的起义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力量逐渐壮大。朱元璋出身贫寒,他早年经历坎坷,做过牧童、乞丐、和尚等。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在军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朱元璋注重招揽人才,如李善长、刘伯温等都成为他的谋士。在这些人的辅佐下,朱元璋逐步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二、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一)在中央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已久。然而,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决定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在古代政治体系中拥有很大的权力,有时甚至能够对皇权形成制约。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并借此废除丞相制度。同时,他将丞相的权力分散到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一举措使得皇权高度集中,但是也增加了皇帝的政务负担。
2. 设立内阁
由于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了内阁。内阁最初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成员由皇帝挑选有学识的官员担任。内阁成员没有决策权,他们的职责是为皇帝提供建议,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逐渐有所增加,在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的权力较大,但始终受到皇权的制约。
(二)在地方
1. 废行省,设三司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权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上废除行省制度,设立三司。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司互不统属,分别直接向中央负责。这一举措分散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割据。
(三)司法方面
1.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明朝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厂卫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等。锦衣卫由朱元璋设立于1382年,它原本是皇帝的侍卫亲军,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后来,锦衣卫的职能逐渐扩大,他们可以侦察、逮捕、审讯臣民,拥有自己的监狱。东厂是明成祖朱棣于1420年设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权力在锦衣卫之上,主要负责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等。西厂在明宪宗时期设立,它的权力比东厂更大,活动范围更广,但存在时间较短。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使得臣民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氛围,许多无辜的人受到迫害。
三、八股取士
1. 科举制度的变革
明朝的科举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文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
2. 八股取士的影响
消极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考生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只能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导致思想僵化,文化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八股取士也有利于选拔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通过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但总体来说,其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
四、明朝君权加强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在明朝建立初期,经过元末的战乱,社会需要稳定的秩序来恢复和发展。加强君权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全国,减少了地方割据和内乱的可能性。同时,明朝前期的政治相对清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 消极影响
君权的过度集中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皇帝的决策一旦失误,很难得到纠正。例如,明朝后期的一些皇帝昏庸无能,如明神宗长期不理朝政,由于皇权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使得政治腐败现象滋生。厂卫特务机构的横行,使得社会人心惶惶。八股取士造成的思想僵化,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也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