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
(一)人口增长的原因
1. 生产力发展与医疗卫生改善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例如,新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等,使得粮食产量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医学的进步也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时期,细菌学理论的发展、疫苗的研制与推广、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如医院设施的完善、卫生教育的普及等),大大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延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例如,天花疫苗的广泛接种使得天花这种曾经致命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因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
2. 社会稳定与生活水平提高
工业化国家在这一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人口增长。战争相对较少,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部分工人的工资有所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来养育更多的子女,这也促使人口数量增加。
(二)人口增长的影响
1. 劳动力增加与市场扩大
人口的增长为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工厂,满足了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例如,新兴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制造、电气设备生产等需要大量的工人。同时,人口增长也意味着消费市场的扩大,这反过来又刺激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口需要购买各种商品,从基本的生活用品到新兴的工业产品,如电器、纺织品等,从而促进了工业化国家经济的繁荣。
2. 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然而,人口增长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压力。随着人口的增多,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例如,城市的扩张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工业生产的扩大需要消耗更多的煤炭、石油等能源。同时,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增加也导致了更多的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如垃圾处理、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二、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原因
1. 工业发展的推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迅速发展,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城市成为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大量农村人口被吸引到城市。例如,在纺织业、钢铁业、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的工厂周围,聚集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城市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无论是新兴的工厂还是与之相关的服务业,都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在农村无法获得的工作岗位。
2. 交通和通讯的改善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铁路、电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农村人口能够更方便地前往城市。例如,铁路的延伸使得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方便了人口的流动。同时,通讯技术的进步,如电报、电话的发明,使得城市中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城市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市化的表现
1. 城市规模扩大与人口集中
工业化国家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中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一些大城市逐渐形成。例如,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城市在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的面积也不断扩张。高楼大厦不断兴建,城市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系统等也在不断完善,以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
2. 城市功能的多样化
城市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工业生产,还发展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除了工厂之外,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娱乐等行业也在城市中蓬勃发展。例如,城市中出现了大型的商场、银行总部、剧院、学校、博物馆等设施。城市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着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
(三)城市化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经济发展的引擎:城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集中的人口和多样化的产业使得城市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在城市中集中,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商业活动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和知识基础。例如,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华尔街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为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
文化交流与社会进步:城市化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城市中,人们来自不同的背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创新。同时,城市中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素质的提高。
2. 消极影响
住房紧张与居住环境恶劣: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住房紧张的问题。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的住房建设无法满足需求,导致许多人居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屋中。例如,在一些工业城市的贫民窟里,房屋拥挤不堪,卫生条件极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容易引发疾病的传播。
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和车辆的增加,使得交通拥堵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道路无法满足车辆的通行需求,导致交通瘫痪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如废气、废水、废渣等,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空气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水污染破坏了水资源,废渣的堆积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三、社会问题
(一)贫富分化加剧
1. 工业生产与财富集中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主通过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新兴的工业产品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例如,汽车制造商、电气设备生产商等行业的巨头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与此同时,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工资相对较低,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企业主和金融资本家手中,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2. 社会阶层固化与社会矛盾
贫富分化的加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富人家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上层社会,而穷人则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社会阶层的固化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工人阶级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满,开始组织起来进行罢工等斗争,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利等。
(二)工人阶级的状况与斗争
1. 恶劣的工作条件与低工资
工人阶级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恶劣的工作条件。在工厂里,工作时间长,通常每天工作10 - 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工作环境危险,例如在煤矿、钢铁厂等行业,工人面临着瓦斯爆炸、高温烫伤、机械伤害等危险。而且工资水平很低,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许多工人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2. 工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工会组织逐渐兴起,通过罢工、示威游行等方式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待遇、缩短工作时间等。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工人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罢工,对企业主和政府施加压力。这些工人运动促使政府和企业主不得不重视工人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状况。
(三)其他社会问题
1. 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
如前所述,工业化带来的大量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空气污染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颗粒物等,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水污染会影响饮用水源,引发肠道疾病等。此外,噪音污染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 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变化
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主义。在城市中,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社会犯罪率有所上升。同时,一些新兴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在部分人群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