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良好的开端

(一)中共八大(1956年)

1. 会议背景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需要总结经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也促使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主要内容

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大会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分析为确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提供了依据。

确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任务的确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需求。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这一方针旨在避免经济建设中的盲目冒进和过度保守,强调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3. 意义

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它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和主要任务的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具有科学性,对后来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探索中的失误

(一)“大跃进”运动(1958 - 1960年)

1. 运动背景

一方面,当时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急于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受到“左”倾冒进思想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2. 主要表现

高指标:在工业方面,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各地纷纷建起土高炉炼钢。在农业方面,提出了粮食产量的高指标,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严重脱离实际。

浮夸风:浮夸风盛行,虚报产量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声称粮食产量亩产万斤甚至更高,这种浮夸现象违背了客观事实,造成了经济统计的混乱。

3. 危害

“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浪费在不切实际的项目上,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如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受到严重忽视,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 1960年)

1. 运动背景

与“大跃进”运动同时开展,受“左”倾思想影响,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企图通过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向共产主义过渡。

2. 主要表现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的规模很大,一般是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在公有化方面,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收归公社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平均主义严重: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例如,不管劳动多少、好坏,社员都能得到相同的生活资料,这使得农民失去了努力生产的动力。

3. 危害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由于平均主义和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三、调整国民经济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1961年)

1. 背景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加上从1959 - 1961年,我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为了克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2. 内容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强农业生产;“巩固”是指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是指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是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实施及效果

在“八字方针”的指导下,从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在农业方面,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允许农民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工业方面,降低工业生产指标,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管理。经过几年的调整,国民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四、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一)建设成就

1. 工业方面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期间,我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例如,建成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开发,使我国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如石油化工等。同时,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等新兴工业也开始起步。

2. 交通方面

修建了兰新、包兰等铁路干线。兰新铁路连接甘肃兰州和新疆乌鲁木齐,包兰铁路连接内蒙古包头和甘肃兰州。这些铁路的建成,加强了我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3. 科技方面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二)模范人物

1.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他带领工人克服重重困难。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他的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被称为“铁人”精神,成为广大工人学习的榜样。

2.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焦裕禄在河南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面对兰考的严重自然灾害,他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带领群众治理风沙、水涝和盐碱地。他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事迹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广大干部学习的楷模。

3. “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他热爱党、热爱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群众做好事。他的事迹体现了共产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历史基础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