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淞沪会战

(一)会战背景

1. 日本的侵略战略与上海的重要性

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征服中国。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占领上海可以切断中国的经济命脉,威胁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还能控制长江流域,进而为全面侵华战争创造有利条件。

2. 中国的抗战决心与战略布局

中国政府意识到上海的重要性,决心在上海进行抵抗,以打乱日本的侵略计划。中国军队希望通过在上海的顽强抵抗,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争取国际援助。同时,淞沪地区地形相对复杂,有利于中国军队利用城市建筑和江河地形进行防御作战。

(二)会战经过

1. 会战爆发与初期战斗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以租界和黄浦江中的军舰为依托,向上海闸北一带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投入了多个集团军,包括德械师等精锐部队,在淞沪地区与日军进行了反复的争夺。

2. 战斗的激烈程度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会战中,战斗异常激烈。日军不断增兵,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飞机、大炮和坦克等,对中国守军进行猛烈轰炸和攻击。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依靠顽强的战斗意志进行抵抗。例如,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以谢晋元为首的八百壮士坚守阵地,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日军激战四昼夜,成功地坚守了四行仓库,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三)会战结果与影响

1. 会战结果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中国军队虽然最终失利,但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2. 影响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使日军陷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会战为沿海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许多工厂、学校和机关得以向内地迁移,为中国持久抗战保存了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实力。同时,淞沪会战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定决心。

二、太原会战

(一)会战背景

1. 华北局势与战略意义

华北地区在日本全面侵华后局势危急。太原是华北的重要城市,是山西的省会,控制太原可以控制山西地区,进而影响华北的战略局势。日军企图占领太原,以实现其控制华北的战略目标。

2. 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体现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战役。国共两党军队在会战中密切配合,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参与会战,与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军。

(二)会战经过

1. 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中的重要战役。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的指挥下,在平型关设伏。日军第五师团一部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突然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2. 忻口战役

忻口战役是太原会战的核心战役。1937年10月13日 - 11月2日,国民党军队在卫立煌的指挥下,在忻口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坚守阵地。同时,八路军在敌后积极配合,袭击日军运输线和据点,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由于日军从侧面突破了防线,忻口战役最终中国军队失利。

(三)会战结果与影响

1. 会战结果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太原会战虽然失败,但中国军队在会战中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抗日的决心。

2. 影响

太原会战中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深远,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会战中的国共合作模式为后续的抗战提供了宝贵经验,表明只有两党合作,团结抗日,才能更有效地抗击日军。

三、徐州会战

(一)会战背景

1. 日军的战略企图与徐州的地理位置

日军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取得一定进展后,企图打通津浦铁路,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日军占领区,进而包围并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徐州位于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 中国军队的防御战略与决心

中国军队为了阻止日军的战略企图,决心在徐州地区进行防御作战。中国军队集中了大量兵力,包括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的部队,准备与日军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二)会战经过

1. 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著名战役。1938年3月 - 4月,日军矶谷师团和坂垣师团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利用台儿庄的地形进行顽强抵抗。中国军队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将日军引入台儿庄城内,然后进行巷战。经过激烈战斗,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2. 徐州会战的其他战斗与最终结果

在台儿庄战役之后,日军增兵徐州,对中国军队形成了更大的包围之势。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战斗。由于日军兵力不断增加,中国军队为了避免被围歼,于1938年5月19日主动撤出徐州。

(三)会战结果与影响

1. 会战结果

徐州会战以中国军队的主动撤离而告终,但在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一重大成果。

2. 影响

台儿庄大捷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徐州会战虽然最终失利,但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中国持久抗战赢得了时间,也为中国军队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抗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武汉会战

(一)会战背景

1. 日军的战略目标与武汉的重要性

武汉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之一。日军企图占领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结束战争。同时,占领武汉可以控制长江中游地区,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占领区。

2. 中国的抗战部署与决心

中国政府决定保卫武汉,在武汉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防御作战。中国军队在武汉周围部署了大量兵力,包括从徐州会战等战役中撤下来的部队,准备与日军进行一场持久战。

(二)会战经过

1. 会战的战斗过程

1938年6月 - 10月,武汉会战进行。日军从长江沿线和大别山麓等多个方向向武汉进攻。中国军队在各个方向上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长江沿线,中国海军虽然力量薄弱,但也与日军海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陆军方面,中国军队在田家镇等重要据点进行了激烈的攻防战。

2. 战斗的激烈程度与双方的伤亡情况

会战中战斗十分激烈,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日军凭借其武器装备的优势,不断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劣势情况下坚守阵地,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会战中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日军伤亡人数达25.7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人数也很惨重。

(三)会战结果与影响

1. 会战结果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

2. 影响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虽然失去了武汉,但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日军的战略进攻势头受到极大的遏制,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同时,武汉会战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五、正面战场抗战的总体意义

1. 战略意义

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为中国持久抗战赢得了时间。

2. 民族精神的体现

正面战场的抗战体现了中国军民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在各个会战中,中国军人不畏强敌,舍生忘死,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些英勇事迹激励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战,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国际影响

正面战场的抗战也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抗战决心,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一定的援助。

历史基础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