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 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明朝时期,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品种。例如,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作物传入中国。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玉米和甘薯具有耐旱、高产等特点,它们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玉米在山区种植广泛,甘薯则在一些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良好。这些作物的推广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花生和向日葵则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
2.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耕作方面,精耕细作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南方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此外,水利灌溉技术也不断改进,修建了更多的水利工程,如明朝的白渠得到修复和扩展,灌溉了更多的农田。农业生产工具也有一定的改进,如灌溉工具水车的种类增多,提高了灌溉效率。
(二)手工业
1. 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在明清时期发展迅速。元朝时,黄道婆推广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棉纺织业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技术上,轧棉、弹棉、纺纱、织布等工序不断改进。例如,出现了更先进的轧棉机,提高了轧棉效率。棉布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取代了麻布等传统衣料。江南地区是棉纺织业的中心,苏州、松江等地的棉布产量高、质量好,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2. 丝织业
明清时期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明朝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等地。清朝时,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丝织业的技术精湛,产品精美。织机不断改进,能够织出更加复杂、精美的图案。丝织品的种类繁多,有锦、缎、绸、绫等。明朝的丝织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如郑和下西洋时就携带了大量的丝织品作为礼品和贸易商品。
3. 制瓷业
制瓷业在明清时期继续发展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西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更加成熟。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等新品种。这些瓷器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制瓷业的规模也很大,有众多的窑厂和工匠。除了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也很有名,德化白瓷以其洁白如玉、温润细腻而著称,大量出口到欧洲等地。
(三)商业
1. 商业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商业城市。北京的商业区十分繁荣,有王府井、前门等著名的商业街区。
南方的商业城市更加繁荣。南京是明朝初期的都城,商业一直很发达。苏州、杭州等城市不仅是丝织业中心,也是重要的商业城市。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是盐商云集的地方。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2. 商业资本的活跃与商帮的形成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非常活跃。一些商人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他们开始涉足金融等领域。例如,出现了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方便了商业交易中的资金汇兑和存储。
商帮的形成是明清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比较著名的商帮有徽商和晋商。徽商主要来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区,他们以经营盐、茶、木材等行业为主。徽商注重文化教育,很多徽商家族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晋商主要来自山西,他们以经营盐业、票号等著称。晋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商业网络,票号业务更是遍布各地,在明清时期的金融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二、“闭关锁国”政策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中国对外部商品的需求相对较少。例如,农民自己种植粮食、纺织棉布,不需要依赖进口商品就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为“闭关锁国”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撑。
2. 防范外部威胁的政治考虑
明朝初期,倭寇在沿海地区频繁侵扰,给沿海地区的居民和明朝的统治带来了威胁。为了防范倭寇的侵扰,明朝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清朝时期,清政府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多种威胁,如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清朝统治者担心沿海居民与海外势力勾结,危及清朝的统治。例如,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清政府为了切断郑成功与内地的联系,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3. 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明清时期,统治者存在着“天朝上国”的观念。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过多的交流。这种观念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发展缺乏了解,也不屑于与外国进行平等的贸易往来。例如,清朝乾隆皇帝时期,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请求通商等事宜,但乾隆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请求。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1. 海禁政策的实施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明朝初期,严禁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贸易,只允许官方进行有限的朝贡贸易。例如,郑和下西洋就是一种官方的朝贡贸易形式。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倭寇问题的缓解,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民间贸易逐渐兴起。
清朝时期,海禁政策更加严格。清初,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禁止沿海居民出海捕鱼、贸易等。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不久又实行了严格的限制措施。1757年,乾隆帝规定广州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2. 限制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
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对进出口货物进行严格限制。例如,对于出口货物,限制茶叶、丝绸、瓷器等传统商品的出口数量,并且对出口货物征收高额关税。在对外交往方面,清政府对外国人的活动范围进行严格限制。外国人只能在指定的通商口岸活动,并且必须遵守清政府的各项规定,不得随意进入内地。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 消极影响
经济方面:“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限制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无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进行扩张和发展。例如,中国的制瓷业虽然技术先进,但由于对外贸易受限,市场规模难以扩大,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同时,由于缺乏与外部的技术交流,中国的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方面: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的科学知识、思想文化等无法及时传入中国,中国也难以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例如,西方在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很难接触到,导致中国的知识界仍然沉浸在传统的学问之中,思想逐渐僵化。
政治方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下降。当西方列强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起来时,中国却处于封闭状态,无法及时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这也为后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埋下了隐患。
2. 积极影响(相对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例如,在明朝时期,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倭寇等外部势力的侵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也使西方殖民者难以大规模地深入中国内地进行侵略活动,在早期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这种积极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与它带来的众多消极影响相比,不能改变“闭关锁国”政策总体上对中国发展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