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
(一)北宋绘画
1. 风俗画的兴起
在北宋时期,风俗画兴起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风俗画主要描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的市井生活、乡村的农耕劳作、民俗活动等。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对反映自己生活的艺术作品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为风俗画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这幅长卷以汴河为中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城市风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画面上有热闹的街市、繁忙的汴河码头、形形色色的人物等。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从街边小贩到舟船水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卷不仅展示了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商业活动、交通运输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2. 山水画的发展
北宋的山水画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画家们注重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描绘,追求意境的表达。李成、范宽等是北宋山水画的代表画家。
李成的山水画多描绘北方山水的雄伟险峻,他善于用淡墨表现山水的远近层次和立体感,其作品常给人以清幽淡雅之感。范宽的山水画则以雄浑壮阔著称,他深入山林,观察自然,其画作中的山水气势磅礴,如《溪山行旅图》,画面中的主峰巍峨高耸,占满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山脚下的行旅之人显得十分渺小,体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和人类的渺小,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南宋绘画
1. 山水画的风格转变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在风格上有了一定的转变。由于南宋偏安江南,画家们更多地描绘江南的山水景色,风格上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马远和夏圭是南宋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他们的作品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马远的山水画常取山水一角,画面简洁,留白之处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他善于用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墨色表现山水的神韵,如《寒江独钓图》,只在画面一角描绘了一叶扁舟和一位垂钓的老者,大片的空白表现出寒冷江面上的空旷寂寥,意境深远。夏圭的画作风格与马远相似,多截取半边之景,他的笔墨更加粗放,富有变化,能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出无限的山水意境。
(三)元代绘画
1. 文人画的兴盛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开始兴盛起来。文人画强调以画抒情,注重画家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个性的表达。元代废除科举制度后,许多文人投身于绘画创作,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理想融入到画作之中。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绘画作品融合了书法、诗词等多种艺术元素。他主张“书画同源”,在绘画中强调笔墨的运用,他的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都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的画作既有对传统绘画技法的继承,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对元代及后世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元时期的书法艺术
(一)宋代书法
1. “宋四家”
宋代书法艺术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他们是宋代书法的代表人物。
苏轼的书法独具特色,他的字笔画丰腴,结体扁平,笔法肉丰骨劲。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蕴含着他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态度,如《黄州寒食诗帖》,这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稿,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当时的惆怅与豁达之情,字体大小、疏密变化自然,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的书法长枪大戟,笔势纵横,线条富有弹性和张力。他的字结构独特,常常中宫收紧,笔画向四周伸展,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帖》等。
米芾的书法风格潇洒奔放,他对书法的笔法、墨法等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字笔法多变,墨色浓淡相宜,作品充满了灵动之美,如《蜀素帖》,在丝织品上书写,依然能够表现出他高超的书法技巧。
蔡襄的书法端庄秀丽,笔法稳健,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晋唐书法的传统韵味,如《澄心堂纸帖》等。
(二)元代书法
1. 赵孟頫的书法贡献
赵孟頫在元代书法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风格圆润清秀,笔法精湛,结构严谨。他广泛学习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尤其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备受推崇,他的字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传播到了国外。他的书法对元代书法的规范化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后世书法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典范。
三、宋元时期的建筑艺术
(一)宋代建筑
1. 城市建筑与《营造法式》
宋代城市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以东京(开封)为例,城内有繁华的商业区、居民区、宫殿区等。商业区如相国寺周围,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宋代还出现了一部建筑专著 - 《营造法式》。这部书由李诫编著,它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对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包括建筑的各种构件的尺寸、比例、做法等,体现了宋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发达,对后世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宗教建筑的发展
宋代的宗教建筑也很有特色。佛教寺庙建筑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例如山西太原的晋祠,它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祠内的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圣母殿采用了减柱法,扩大了内部空间,殿内的宋代彩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反映了宋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
(二)元代建筑
1. 都城建筑与风格特点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大都城的规划整齐,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城墙高大坚固,城内有宫殿、庙宇、居民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元大都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等多民族的特色。例如宫殿建筑,既采用了汉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如庑殿顶、斗拱等,又融入了蒙古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如宫殿内的装饰图案等。
2. 宗教建筑的独特贡献
元代的宗教建筑以喇嘛教建筑最为独特。喇嘛教是藏传佛教的一支,元代统治者大力推崇喇嘛教。北京的妙应白塔就是元代喇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妙应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主持修建,它是一座覆钵式白塔,塔身高大,造型独特,白色的塔身显得庄严肃穆,反映了元代宗教建筑的多元性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