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一)会议背景

1.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结束,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欧洲各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四大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崩溃,许多新兴国家出现。同时,美国和日本在战争中崛起,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势力也得到了扩张。各国需要重新调整国际关系,以确定新的世界秩序。

2. 战胜国的目的

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等)怀着不同的目的参加巴黎和会。法国希望通过和会严厉制裁德国,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同时尽可能地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 - 洛林地区,并获取德国的巨额赔款。英国则想维持其海上霸权,继续保持在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不希望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以免法国在欧洲大陆过于强大。美国企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战后世界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推行“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以实现其全球扩张的目标。

(二)会议概况

1. 参会国家与代表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参会的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但实际上会议被英国、法国、美国等大国所操纵。例如,会议的“三巨头”分别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 会议主要内容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对德国的处置。各国代表围绕德国的领土、赔款、军备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外,还涉及到对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战败国的处理以及国际联盟的建立等问题。

(三)《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1. 领土方面

德国丧失了大量领土。阿尔萨斯 - 洛林归还给法国;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德国的部分领土被划给了波兰、丹麦、比利时等邻国。例如,波兰复国并获得了德国的西普鲁士和波森省等大片土地,这使得德国的领土面积大幅缩小。

2. 赔款方面

德国需要承担巨额赔款。条约没有明确规定赔款的总额,但设立了赔款委员会来确定赔款数额。德国最终承担了沉重的赔款负担,这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的抑制作用。

3. 军备方面

德国的军备受到严格限制。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并且不得拥有坦克、飞机等重型武器;海军只能保留轻型战舰,不得拥有主力舰;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志愿兵。这些限制旨在防止德国再次发动战争。

4. 殖民地方面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这些殖民地被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分配给英国、法国、日本等国。例如,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多被英国和法国瓜分,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被日本等国占有。

(四)《凡尔赛条约》的影响

1. 对德国的影响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来说是极其苛刻的。它严重损害了德国的国家利益,引发了德国人的强烈不满和民族复仇情绪。德国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巨额赔款和领土丧失使其国内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在政治上,这种屈辱的条约也为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 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欧洲,《凡尔赛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法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安全保障,但也加深了与德国的矛盾。英国的目的部分实现,但欧洲大陆的均势被打破,新的不稳定因素出现。同时,该条约也未能真正解决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新的战争隐患。

3.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凡尔赛条约》是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格局的形成,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但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的压迫和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是不稳定的。

二、华盛顿会议

(一)会议背景

1. 美日矛盾的激化

在一战后,美国和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日本在一战期间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加紧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迅速膨胀。美国则担心日本的扩张会威胁到自己在远东的利益,特别是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例如,日本在中国的山东问题上态度强硬,企图独占山东的权益,这与美国的利益相悖。

2. 列强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秩序的调整需求

英国在一战后经济实力有所下降,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力量相对削弱,但仍然希望维持其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和海上霸权。其他列强也希望通过会议来调整彼此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以避免因竞争而引发冲突。

(二)会议概况

1. 参会国家与代表

1921年 - 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参会国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九国。会议由美国主导,美国国务卿休斯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会议主要内容

会议主要讨论了限制海军军备竞赛和调整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等问题。

(三)《九国公约》的内容

1. 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这一规定在表面上承认了中国的主权地位,但实际上是列强为了协调在中国的利益而做出的姿态。

2. “门户开放”与机会均等原则

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意味着各国在中国享有平等的商业机会,任何一国不得在中国谋求独占的利益。例如,各国在中国的贸易、投资等方面都应遵循这一原则,不能设置排他性的贸易壁垒。

(四)《九国公约》的影响

1.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九国公约》虽然在形式上肯定了中国的主权,但实际上是列强对中国的一次重新瓜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门户开放”原则使中国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列强的挤压,国家主权仍然受到严重侵犯。

2. 对美日关系的影响

在美日关系方面,《九国公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日之间的紧张关系。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美国则通过这一公约确保了自己在中国的利益,维持了远东地区的均势。

3. 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九国公约》调整了列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它与《凡尔赛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暂时维持了战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由于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平等性,也为未来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种子。

三、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 体系的构成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由《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这些条约分别调整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在欧洲、西亚、非洲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2. 体系的特点

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和不平等基础之上的。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例如,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日本对华盛顿会议限制其在远东扩张的不满等,这些矛盾在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刺激下随时可能爆发。

3. 体系的影响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在政治上,它划分了各国的势力范围,确定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在经济上,对战败国的经济掠夺和限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这一体系的不稳定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基础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