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 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封建教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而这需要建立新式的教育体系。

洋务运动中的教育变革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例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主要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这些新式学堂除了传授传统的经史之学外,还开设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课程,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改革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废除标志着旧的封建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结束。此后,清政府大力推广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新式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 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期间,对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 近代报刊的发展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

19世纪,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例如,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最初主要是为了传教和传播西方文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人自己创办报刊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逐渐增多。如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创办了《时务报》,宣传变法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创办了《民报》,宣传三民主义思想。这些报刊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变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近代出版业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教科书、工具书和学术著作等。例如,它出版的《辞源》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词典,对普及文化知识、推动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书局

1912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书局也是著名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竞争激烈,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书籍,如《中华大字典》等,在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一)文学成就

1. 近代文学

诗歌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民族危机的诗人,如龚自珍。龚自珍的诗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呼吁社会变革,他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诗句,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小说

晚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这些小说通过描写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等现象,揭露和批判了晚清社会的种种弊病。

2. 现代文学

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运动,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变革。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用白话文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传统。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作家群体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作家群体。例如,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他的《子夜》通过描写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以巴金为代表的作家,他的《家》通过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还有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小说作家,他的《骆驼祥子》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旧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

(二)艺术成就

1. 绘画

传统绘画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绘画面临着西方绘画的冲击和影响,也在不断变革。一些画家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技法,如徐悲鸿。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他的绘画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代表作有《奔马图》等。

新兴的美术团体与流派

20世纪初,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美术团体和流派。例如,岭南画派主张“折衷中西,融合古今”,代表画家有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等。他们的作品在色彩、构图等方面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特点,同时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

2. 音乐

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近代音乐教育开始发展。学堂乐歌成为当时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学堂乐歌多以宣传爱国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等为内容,采用西方的曲调,填上中文歌词。例如,李叔同创作的《送别》,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至今仍广为传唱。

专业音乐创作的起步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开始起步。冼星海是这一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他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戏剧

京剧的发展与革新

京剧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京剧进行了革新。他在表演艺术、唱腔、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使京剧更加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梅兰芳还将京剧带到国外演出,促进了京剧的国际传播。

话剧的兴起与发展

话剧是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早期的话剧以宣传革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目的。例如,春柳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之一,他们的演出活动推动了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后来,曹禺等剧作家的出现,使话剧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曹禺的《雷雨》《日出》等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基础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