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的背景
(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1. 美苏实力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在战争中本土未受战火波及,且通过战争大发横财。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并且独家垄断着原子弹。苏联在战争中虽然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工业和英勇的抵抗精神,成为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要力量,在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 意识形态的差异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倡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价值观。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集体主义、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两种意识形态存在根本差异,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制度是优越的,并且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自己的制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
3. 地缘政治利益冲突
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全球霸权,苏联则要确保其周边地区的安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例如,在欧洲,美国希望通过经济援助和政治扶持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则要在东欧建立起自己的安全屏障,这就导致了双方在东欧等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
二、冷战的表现
(一)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 杜鲁门主义(1947年)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这一主义的核心是美国要承担起“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援助希腊和土耳其,防止它们落入共产主义阵营。这是美国公开干预别国内政,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的表现。
2.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为了应对杜鲁门主义,1947年9月,苏联、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和意大利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协调各国共产党的行动,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统一思想和行动。这一机构的成立是苏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回应,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联系与团结。
(二)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1. 马歇尔计划(1948 - 1952年)
1948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美国通过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总额达130多亿美元),目的在于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防止共产主义在欧洲的蔓延。同时,马歇尔计划也有利于美国开拓欧洲市场,控制西欧经济。
2. 经互会(1949年)
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的宗旨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以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经互会是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作出的反应,旨在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三)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1. 北约(1949年)
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和西欧10个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北约是一个军事同盟组织,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其他缔约国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的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重要体现,其目的是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2. 华约(1955年)
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波兰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WTO)。华约的成立是苏联为了对抗北约,加强与东欧国家的军事合作,确保东欧地区的安全,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团结的象征。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四)军备竞赛
1. 核武器竞赛
美国在1945年率先研制出原子弹,苏联不甘示弱,于1949年成功试爆原子弹。随后,美国又在1952年研制出氢弹,苏联也在1953年研制出氢弹。双方在核武器的数量、质量、运载工具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赛。例如,美国和苏联不断增加核弹头的储备数量,研发洲际弹道导弹等更先进的核武器运载工具,这使得世界处于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2. 常规军备竞赛
在常规武器方面,美苏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双方不断增加军事预算,研发新型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例如,在空军方面,双方竞相研制新型战斗机;在海军方面,美国大力发展航空母舰战斗群,苏联则注重发展核潜艇等。
三、冷战的影响
(一)对美苏两国的影响
1. 对美国的影响
经济方面:冷战期间,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和对外援助,政府不断增加军事开支。虽然军事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军工产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财政赤字的扩大。同时,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干预和经济援助也增加了经济负担。不过,冷战也促使美国加快了科技研发,如在航天、计算机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政治方面:冷战使得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美国通过建立各种军事同盟和政治联盟,巩固了其全球霸主地位。但美国也面临着国内政治的分裂,如麦卡锡主义的出现,对美国国内的民主政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对苏联的影响
经济方面:苏联为了在军备竞赛中不落伍,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军事建设。这使得苏联原本就存在问题的计划经济体制负担更重,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抑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政治方面:冷战期间,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但苏联的这种控制也引起了东欧国家的不满,为后来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同时,苏联国内政治也日益僵化,缺乏民主和活力。
(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 形成两极格局
冷战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被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国际关系主要围绕着美苏之间的对峙展开。在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相对简单而又紧张,其他国家大多被迫在两大阵营之间选边站。
2. 影响国际关系走向
冷战使得国际关系充满了紧张和对抗。局部地区的冲突往往被美苏两大阵营利用,成为双方对峙的前沿阵地。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都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这些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推动第三世界的崛起
在美苏对峙的夹缝中,亚非拉国家开始团结起来,形成了第三世界。这些国家奉行不结盟政策,试图在美苏两大阵营之外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使得国际关系更加多元化。
冷战中的对峙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美苏之间的对峙和竞争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