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的背景
1. 唐朝建立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李渊父子势力迅速发展,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 贞观之治背景
唐朝建立初期,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且,隋朝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建立稳定繁荣的国家,成为统治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1. 虚心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君主。他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谏官。魏征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都能虚心接受。例如,唐太宗曾想修建宫殿,魏征以隋亡教训劝谏,唐太宗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这种虚心纳谏的作风,使得朝廷能够及时纠正决策中的失误。
2. 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不论出身。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二人被称为“房谋杜断”。此外,还有长孙无忌、李靖等众多贤能之士被唐太宗任用,他们在唐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这种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还制定法律,《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这部法典体现了唐太宗以法治国的理念,它以礼入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在封建等级社会,这种平等是相对的),对后世及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经济措施
唐太宗重视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他推行均田制,让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同时,他还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如修建了大量的灌溉渠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唐太宗还注重商业发展,唐朝的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
5. 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打败东突厥后,对其首领颉利可汗以礼相待,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他还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物资、技术和文化书籍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唐蕃之间的联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三、贞观之治的表现与意义
1. 表现
在唐太宗的统治下,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官吏大多清正廉洁,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增加,百姓生活富足。文化方面,唐朝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周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纷纷与唐朝交往、朝贡。
2. 意义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为后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统治范例,许多后世的君主都以唐太宗为榜样。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日本、新罗等国纷纷派遣使者来唐朝学习,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关于“贞观之治”的填空题:
1.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
2.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3. 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
4.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5.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6. 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他认为用人的关键在于(唯才是举、用人之长)。
7.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8.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9. 唐太宗时完善了(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10. 在贞观年间,(死刑)审核极为严格,体现出唐太宗的慎刑思想。
11. 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2. 唐太宗倡导的君臣关系应是(君臣同体,相互依存)。
13. 贞观年间,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
14. 唐太宗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多。
15. 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做到(赏罚分明),才能激励臣民积极向上。
16. 唐太宗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体现了他(兼听则明)的治国理念。
17. 在贞观时期,为了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唐太宗制定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
18. 唐太宗推崇儒学,在全国大力兴办(学校)。
19. 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曾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
20. 唐太宗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