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政治前提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这一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扫除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诸多阻碍,使得资产阶级能够更加自由地追求经济利益,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经济因素
1. 资本积累
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例如,在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中,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了大量的金银财宝、香料、棉花等资源,还通过向印度倾销商品获取了巨额利润。同时,英国积极参与奴隶贸易,贩卖黑奴到美洲,从中获取了丰厚的资本回报。
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这部分土地被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占有。土地的集中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增加,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同时也促使农民转化为工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而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更多的资本积累。
2. 市场需求
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不断扩大,为英国的商品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例如,英国的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英国商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国内市场也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人们对生活日用品、生产工具等商品的需求增加,这促使企业主寻求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
3. 劳动力供应
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了工业发展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他们在城市中进入工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
(三)技术基础
1. 手工工场的发展
17 - 18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已经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在手工工场中,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例如,在纺织业的手工工场里,从棉花的梳理、纺纱到织布等环节,每个工人都专门从事一项工作,这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得工人在各自的工序上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为技术革新奠定了实践基础。
2. 科学技术的进步
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家们对热学、电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就借鉴了当时的热学原理。
二、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一)纺织领域
1. 珍妮纺纱机(1765年)
发明者是哈格里夫斯。这一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可以同时纺出多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它改变了传统纺纱机一次只能纺一根纱线的局限,使纺纱的速度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引发了纺织行业的一系列技术变革。
2. 水力纺纱机(1769年)
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进一步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它以水力为动力,使得纺纱机可以大规模集中生产。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结实但较粗,适合用于生产经线。
3. 骡机(1779年)
克隆普顿发明的骡机结合了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它纺出的纱线既细又结实,而且效率更高,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4. 水力织布机(1785年)
卡特莱特发明的水力织布机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它以水力为动力,使得织布的速度大大加快,解决了纺纱机效率提高后织布速度跟不上的问题,使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在整个产业链上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动力领域 - 蒸汽机的改良(1785年)
1.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背景
早期的蒸汽机效率低下,只能用于矿井抽水等有限的用途。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一种更高效、更通用的动力源。瓦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
2. 改良后的蒸汽机的意义
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效率大大提高,它可以为纺织、冶金、采矿、交通运输等众多行业提供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工厂不再依赖于水力等自然动力,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地域建立工厂,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是工业革命中的核心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三)交通运输领域
1. 蒸汽轮船(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蒸汽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改变了以往依靠风力和人力的水上运输方式。它的出现使水上运输更加稳定、快捷,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
2. 蒸汽机车(1814年)
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5年,他亲自驾驶着名为“旅行者号”的蒸汽机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进行了试车,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到来。蒸汽机车的发明使陆路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铁路的大规模修建连接了各个城市和地区,加速了人员、物资的流动,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对生产力的影响
1. 极大提高生产力
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大量的新技术、新发明应用于生产过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在纺织业中,以前靠手工纺纱织布,产量有限,而使用机器生产后,纺织品的产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同样,在冶金、采矿等行业,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使得产量大幅提高。
2. 创造巨大社会财富
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工厂主通过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和销售获取了巨额的利润,国家的经济总量也不断增长。这些财富的积累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入等。
(二)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 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因为城市中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工厂里。随着工厂的不断建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在工业革命期间迅速发展成为大型的工业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卫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阶级结构的变化
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投资工厂、控制生产资料等方式获取了巨额财富,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无产阶级则是由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组成,他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工资待遇低,生活困苦。
(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和商品倾销。例如,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英国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进一步扩大殖民地,将许多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其他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 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形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远远领先于东方国家。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仍然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传统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生产落后。西方列强利用其优势,通过殖民侵略等手段对东方国家进行掠夺,进一步拉大了东西方之间的差距。
(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 生活方式的改变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例如,工厂生产的廉价纺织品使人们的衣着更加丰富多样;机械化生产的家具、厨具等生活用品也走进了普通家庭。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社交方式等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中出现了剧院、咖啡馆等新的社交场所。
2. 思想观念的变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人们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力量,追求效率、创新和个人利益。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竞争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以上对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影响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工业革命是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