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一)背景
1. 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开始逐步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他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将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以便于控制政权。同时,他任命亲信担任政府要职,排斥革命党人。例如,他任用段祺瑞等北洋军阀势力掌握军事大权,使得政府权力被北洋军阀集团所垄断。
袁世凯还试图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他未经参议院同意,擅自签订借款合同,扩充自己的军队,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约法规定的民主程序,损害了民主共和制度。
2. 革命党人的觉醒与准备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逐渐觉醒。他们认识到袁世凯的独裁本质,开始准备进行反抗。宋教仁致力于组建国民党,并试图通过议会选举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 - 1913年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准备组织责任内阁。然而,这一计划触动了袁世凯的利益,他派人刺杀了宋教仁,这一事件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二)经过
1. 战争的爆发
宋教仁被刺杀后,革命党人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1913年7月,孙中山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了二次革命。江西都督李烈钧首先在湖口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省相继响应,宣布独立并起兵讨袁。
2. 战争的结果
二次革命中,革命党人虽然有一定的反抗决心,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北洋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革命党人的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力量分散。在袁世凯的军事镇压下,二次革命很快失败。李烈钧、黄兴等革命党人被迫流亡海外,孙中山也再次流亡日本。这次失败使革命党人的力量受到严重打击,北洋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一)复辟的准备
1. 制造舆论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首先在舆论上进行制造。他指使亲信大造恢复帝制的舆论,宣扬封建帝制的“优越性”。一些文人政客受其指使,发表文章和言论,鼓吹中国需要一个皇帝来治理国家,为复辟帝制创造思想氛围。
袁世凯还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来为自己的复辟行为辩护。他提倡尊孔复古,恢复祭孔大典,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封建遗老遗少的支持,同时向民众灌输封建思想,为复辟帝制奠定思想基础。
2. 操纵政治
在政治上,袁世凯不断破坏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制度。他解散了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新的《中华民国约法》。这部约法扩大了总统的权力,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实际上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袁世凯还通过操纵选举,让自己当选为终身总统。他利用自己的亲信和北洋军阀势力,控制选举过程,使得选举结果完全按照他的意愿进行,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为复辟帝制做好了政治准备。
(二)复辟帝制的过程
1. 称帝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他举行了隆重的称帝仪式,自封为皇帝,企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 国际国内反应
在国际上,列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不一。日本等国最初支持袁世凯称帝,试图通过袁世凯来扩大在中国的利益。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国家担心袁世凯称帝会引发中国国内的动荡,影响其在华利益,开始改变态度。
在国内,袁世凯称帝遭到了广泛的反对。革命党人坚决反对复辟帝制,发动了护国运动。许多地方实力派人物也对袁世凯称帝表示不满,他们担心袁世凯称帝后会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损害自己的利益。广大民众也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感到愤怒,全国掀起了反对复辟帝制的浪潮。
三、护国运动
(一)背景
1. 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
袁世凯称帝严重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渴望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国家。袁世凯的复辟行为是对民主共和制度的公然挑战,遭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
袁世凯称帝也损害了许多阶层的利益。民族资产阶级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民主政治环境来发展实业,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破坏了这种环境。地方实力派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民众对封建帝制的复辟感到愤怒,这些都为护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2. 革命力量的重新集结
二次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虽然遭受了打击,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反抗。孙中山在日本重新组织力量,号召人们起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如云南都督蔡锷等,也开始秘密策划反对袁世凯的行动。蔡锷在云南积极联络各方力量,准备起兵讨袁。
(二)经过
1. 云南起义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云南起义打响了护国运动的第一枪,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
2. 全国响应与战争进程
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布独立。护国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全国性的反袁斗争。护国军在军事上与北洋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护国军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而北洋军内部也存在矛盾,袁世凯的统治陷入困境。
3. 袁世凯的失败与护国运动的结果
在护国运动的打击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他仍想继续担任总统,不过此时他已经失去了民心和政治支持。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弃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了胜利,它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保卫了民主共和制度。
四、军阀割据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 原因
经济基础:中国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如东北、华北等地,有一定的近代工业基础,而一些偏远地区仍然以农业为主。这种经济差异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拥有较多近代工业和财富的地区,军阀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扩充军队,割据一方。
政治因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失去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奉系等派系。直系以冯国璋为首,主要控制直隶(今河北)、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皖系以段祺瑞为首,主要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以张作霖为首,盘踞在东北三省。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军阀,如滇系、桂系等。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充势力,相互混战。
帝国主义支持: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分别支持不同的军阀派系。例如,日本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英国、美国支持直系军阀冯国璋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使得军阀割据局面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2. 表现
军阀割据时期,各军阀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内实行独裁统治。他们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来扩充军队。例如,军阀们增加各种赋税,如田赋、盐税等,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时,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频繁发生战争。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军阀割据的影响
1. 政治方面
军阀割据使得中国政治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国家政权处于分裂状态。军阀们各自为政,政治腐败现象严重,官场黑暗,官员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权力,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 经济方面
频繁的军阀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大量农田被破坏,农民流离失所。工业发展也受到阻碍,由于战争和军阀的掠夺,许多工厂停产或倒闭。商业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3. 社会方面
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百姓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同时,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横行,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这种局面也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不断探索新的道路来摆脱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