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1. 明朝前期的繁荣
明朝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治理,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农业方面,通过垦荒、兴修水利等措施,粮食产量增加;手工业方面,如纺织业、制瓷业等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精美,大量出口;商业也很发达,国内贸易繁荣,城市发展迅速,为大规模的对外交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统治者的支持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要展示明朝的富强,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威望,同时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于是大力支持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
(二)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1. 郑和的生平与船队组成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他在朱棣还是燕王时就入宫为宦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被赐姓郑。郑和知识渊博,熟悉航海,深得朱棣信任。
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船队中的船只种类繁多,有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船,长约150米,宽约60米,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队人员众多,每次下西洋的人数都在两万七千人左右,包括船员、士兵、翻译、工匠等各种专业人员。
2. 下西洋的时间与路线
郑和从1405 - 1433年期间,共七次下西洋。
其航海路线主要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如到达过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阿丹(今也门亚丁)、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等国家和地区。
(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意义
1. 目的
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向海外各国展示明朝的富强,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郑和所到之处,都会向当地国王或首领赠送明朝的礼品,如丝绸、瓷器等,同时接受他们的朝贡,建立起明朝与各国的宗藩关系。
经济目的:开展海外贸易,获取海外的奇珍异宝。虽然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但郑和下西洋期间进行了官方的海外贸易,用中国的特产交换海外的香料、珠宝等。
文化目的:传播中华文化,郑和船队携带了大量的中国书籍、历法等文化物品,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2. 意义
外交方面: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期间,许多国家的使者跟随船队来到中国,如满剌加国王曾多次亲自率领使团访华,促进了中外关系的发展。
航海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的船队规模更大、船只更先进、航海技术更成熟。他的航海活动,不仅开辟了新的航线,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如航海图的绘制、罗盘的应用等,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传播方面: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亚非各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科技知识(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传播到了亚非各国,同时,亚非各国的文化,如宗教、艺术等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二、戚继光抗倭
(一)倭寇的侵扰
1. 倭寇的组成与特点
倭寇主要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他们被称为倭寇。
倭寇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掠夺性。他们乘坐小船,在中国沿海地区出没无常,掠夺财物,杀害百姓,给中国沿海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擅长海上作战,武器装备有长刀、弓箭等,并且熟悉中国沿海的地理环境。
2. 倭寇侵扰的范围与危害
倭寇侵扰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他们经常袭击沿海的村庄、城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例如,在浙江台州地区,倭寇多次登陆抢劫,使得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1. 戚家军的组建
戚继光,山东登州人,出身将门世家。他目睹了倭寇的暴行,决心抗击倭寇。戚继光到浙江后,发现当地军队纪律松散,战斗力不强。于是,他招募了以农民和矿工为主的新兵,经过严格的训练,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这就是“戚家军”。
戚家军的训练非常严格。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河流的地理特点,创造了一套适合南方作战的阵法——鸳鸯阵。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结合,互相配合,在战斗中能够有效地抵御倭寇的进攻。
2. 抗倭的主要战役与胜利
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中,台州之战是戚继光抗倭的经典战役。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地区与倭寇展开了多次战斗,九战九捷,歼灭倭寇数千人,基本解除了倭寇对浙江沿海的威胁。此后,戚家军又进入福建、广东等地继续抗倭。在福建的横屿之战中,戚家军不畏艰险,渡海作战,消灭了盘踞在横屿岛上的倭寇。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到1565年,戚继光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三)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1. 保卫沿海地区安全
戚继光抗倭的胜利,保卫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得到恢复,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例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在倭寇被肃清后,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2. 增强民族自信心
戚继光和戚家军的英勇事迹,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不畏强敌,英勇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敌的英雄典范,激励着后世子孙保卫国家、抵御外侮的决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葡萄牙东来与早期接触
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1513年,葡萄牙人首次到达中国广东沿海。他们试图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但当时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有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在指定的港口进行官方贸易。
2. 澳门居住权的攫取过程
葡萄牙人通过欺骗和贿赂等手段,逐渐在中国沿海地区获得立足之地。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货物,请求在澳门上岸,他们向当地官员行贿,获得了在澳门的临时居住权。后来,他们逐渐扩大在澳门的势力范围,在澳门修筑房屋、建立据点,实际上控制了澳门。虽然明朝政府对澳门仍有管辖权,如在澳门设有官府、征收赋税等,但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存在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