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一)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需求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未被充分打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虽然中国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但西方列强认为中国的市场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对外国商品有着较强的抵制力,例如,西方的棉纺织品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因为农民可以自己纺织土布。

西方列强希望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数量,降低关税,获取更多的贸易特权,以便能在中国倾销更多的商品并掠夺原料。

2. 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的扩张欲望

19世纪中叶,英、法等国的工业革命继续深入发展。英国的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法国在19世纪中期也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工业资产阶级也渴望在海外开拓新的市场。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列强的军事技术不断进步,蒸汽轮船、新式枪炮等装备的出现增强了列强的军事力量,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清政府的腐朽与对外态度

1.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加剧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政治上依然腐败,官员贪污成风。例如,在海关管理方面,虽然通商口岸增加,但海关官员仍然与外国商人勾结,收受贿赂,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漏洞百出。

财政上,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不断增加赋税,导致民不聊生。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太平天国运动在19世纪5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清政府忙于镇压国内起义,对外部列强的防范有所松懈。

2. 清政府的对外态度与列强的不满

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是既害怕又想维持传统的华夷秩序。清政府试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与列强进行有限的外交和贸易往来。

然而,列强对清政府在执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时的拖沓和不完全履行感到不满。例如,在协定关税方面,清政府有时会设置一些内部的贸易限制,这让列强觉得他们在中国的贸易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一)战争的爆发与英法联军的侵略

1. 战争的借口与爆发

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亚罗号事件”中,英国故意歪曲中国水师在一艘中国船上(曾注册为英国船只但已过期)搜查海盗的正常执法行为,声称中国侵犯了英国的权益。“马神甫事件”是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在中国广西西林县传教时违反中国法律被处死,法国借此大做文章。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了侵略行列,英法联军组成。

2. 英法联军的侵略进程

第一阶段(1856 - 1858年)

英法联军首先进攻广州。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俘虏了两广总督叶名琛。广州被占领长达三年之久,期间英法联军在广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到达大沽口。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包括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清政府拒绝后,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并占领了炮台。

第二阶段(1859 - 1860年)

1859年6月,英法联军再次北上,企图强行进入北京换约。在大沽口,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英法联军遭受重创后撤退。

1860年,英法联军又组织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们绕过大沽口,从北塘登陆,再次进攻大沽口炮台,炮台失陷。随后,英法联军继续向北京进军。

(二)清军与民众的抵抗

1. 清军的抵抗

在战争过程中,部分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例如,在大沽口保卫战中,清军将领僧格林沁率部抵抗英法联军。第一次大沽口之战中,清军利用有利地形和火炮优势,给英法联军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清政府整体的腐败和军事技术的落后,清军难以抵挡英法联军的强大攻势。

2. 民众的抵抗

中国民众也积极抵抗英法联军的侵略。在广州,三元里人民再次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当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三元里及附近地区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游击战争,打击侵略者。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袭击英法联军的小股部队,抢夺其物资,给侵略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与影响

(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1.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规定打破了清政府传统的外交体制,外国公使可以直接与清政府进行交涉,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的进一步增加,使中国的沿海和内地更多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内河航运主权。

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1860年,清政府又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天津成为北方的重要通商口岸,加速了北方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赔款的增加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二)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领土主权方面,通过《北京条约》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如九龙司的割让。主权方面,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侵犯。

2. 经济侵略的加剧

通商口岸的增加,使外国商品更加深入地倾销到中国内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受到更严重的冲击,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例如,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开放后,外国的棉纺织品沿着长江流域大量倾销,破坏了当地的家庭棉纺织业。

3. 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一些洋务派官员开始倡导洋务运动,试图学习西方的技术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从单纯的贸易往来向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互动转变。

历史基础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